專家指出:過分嬌慣的獨生子女易患兒童癔病
如今的獨生子女,基本上是由父母和老人呵護。對獨生子女太過嬌慣,讓孩子過分追求享受等,都會使其心理太過脆弱而出現心理問題。南京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蘇志暖說:“現在患兒童心因性疾病(兒童癔病)的孩子,的確越來越多了。”
10歲的東東平時嬌生慣養,一次因為考試沒有考好,挨了父母的批評後往地上一坐,兩眼眨動,就四肢抽動起來。送到醫院後做了全身的體檢和腦CT掃描,並未發現異常,在住院期間也並沒有再出現抽動的現象。醫生診斷為“癔病”,隨後通知第二天出院,但當天晚上,東東又開始出現四肢抽動、兩眼發直的現象。醫生只是給他推注了20毫升生理鹽水,並告訴他這是特效藥後,東東立刻停止了抽動,不一會兒就和醫護人員有說有笑。
四歲半的珍珍,早上和媽媽說:“我只能說兩句話了。”隨後就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兩眼呆滯,無論怎麼喊其名字也不回答。送到醫院做了全身體檢和腦電圖檢查,一切正常。住院期間珍珍一會兒說胸悶,一會兒又暈了過去,最後考慮為“心因性疾病”。經實施暗示心理治療,逐步恢復正常。
據蘇志暖介紹,癔病是心理疾病的一種,是軀體化疾病的轉換。由於孩子存在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等方面的問題,出現心理問題後不能很好疏通,就會通過軀體表現出來,而且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會抽搐,有的會肚子痛,有的會肢體不適…… 通常是他們有過什麼樣的體驗和感覺,就會表現什麼樣。
據介紹,兒童癔病多見於5歲-10歲的女孩,並且發病的年齡越來越小,多是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過分溺愛,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好顯示自己的性格。患兒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滿足便發病,其臨床表現形式與年齡因素有明顯關係。學齡前兒童癔病的發作形式以情感爆發、躺地打滾、哭鬧或抽搐等,以引起父母的關注。每次發作後要求便得到滿足,從而反覆出現類似發作,使異常行為模式固定下來。兒童癔病症狀易變化,易受暗示,發病突然,消失也快。
專家提醒,家長和老師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上表現,可帶到醫院的神經精神科診斷與治療,並注意消除有關誘因,糾正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