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祕魯飛行員飛經安地斯山脈山區上空,無意間向下看,平時看似無奇的地表線條 ,竟然變成一幅幅巨大的圖案。消息立刻震驚全球。1952年正式展開研究工作。
這些圖案位於祕魯境內海拔600公尺的納玆卡大平原,北至英吉尼奧河,南至納玆卡河,面積達兩百平方英哩。由於圖案過於龐大,在地面上完全無法辨視出來,必須從1000公尺以上高空才能看清楚。除了無數筆直的寬廣線條之外,更令人吃驚 的是許多具像圖案有飛鳥、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鯨魚等等。在當地的傳說中是由半人半神的維拉科查人 所遺留下來的作品。
小插曲 :
維拉科查是流傳在南美洲安地斯山區各民族神話中的神格化人物。傳說當大地被洪水淹沒之時,從南方海上來了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白人,此人充滿法力,能使丘陵變山谷,開鑿溝渠,灌溉農田,並教導百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他一路向北行,留下許多神跡,只要他用手一触摸病人,就會不葯而愈。他同時教導人民醫療、畜牧、 建築、雕刻等等,帶領人們開創新的時代,人們都以神看待他。
文字最後他來到卡納斯地區一個卡查的村莊,那里的百姓不接受他的教誨,處處反抗他,並要他死,只見他跪在地上,雙手舉向突然一道火光自天而降,將族人團團圍住,嚇得他們紛紛跪下求饒,結果天空一聲令下,天火應聲而去,周圍的石頭早已被燒得熔化了。維拉科查後來走入浪花之中,不再出現,印第安人便替他取了「維拉科查」的名字,意思 是「大海的浪花」。在各部落間流傳的名稱或許有一些出入,但關於維拉科查的事跡卻是 一致的。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圖案是將地表褐色岩層刮掉3-4公分,露出淺色岩層而形成圖案。線條平均寬度是10-20公分, 有的也達10公尺,而長度更驚人,例如一只像蜥的圖案便長達200公尺。
由於納玆卡平原的特殊氣候,降雨量極少,十年間下不到半小時的雨,使得圖案經曆一兩千年仍保存完整。令人不解的是什麼人作的?為什麼花費那麼大精神去作一件非從高空無法觀看的圖案,至今沒有定論。普遍的說法是為了計錄天文曆法,但仍難合理解釋為什麼要耗費那麼大的工程。
專家利用碳十四對圖案中鑲嵌的陶瓷碎片進行測量的結果推測,這些碎片的年代約在紀元前350年到紀元後600年間,也就是說,在圖案形成後的千年間已經曆不少的人類文明,換句話說,納滋卡圖案至少遠超過千年曆史。但我們知道,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美洲是個文明極度落後的區域,(以歐洲人的水平來說),我們很難想像在那麼久遠之前,是什麼未知的文明,用什麼方式創造了這些美妙神祕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