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新聞] 胃腸道基質瘤 不再是不治之症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胃腸道基質瘤 不再是不治之症

胃腸道基質瘤每年在台灣約新增300個病例或更多。它和胃癌不同,胃腸道基質瘤大多是由胃腸壁外層長出的瘤,目前已有多種標靶治療藥物可以治療。

在過去,因為醫界對其機轉不明,因此對胃腸道基質瘤(GIST)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稱,如:粘膜下腫瘤、平滑肌瘤、惡性平滑肌肉瘤等等。也因為對致病分子機制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幾乎醫師也束手無策,病友往往在二年內就可能結束寶貴的生命。

但自從2001年標靶治療藥物基利克(Glivec)上市後,對高達80%以上的復發或轉移患者都有某種程度的腫瘤抑制作用,幾乎也成為標靶治療藥物對抗惡性腫瘤最成功的範例之一。隨後幾年,也陸續有各種不同的標靶治療藥物出現,如紓癌特 (Sutent)或泰息安 (Tasigna)等等,幫助胃腸道基質瘤復發或轉移的病友,能夠在標靶治療藥物的控制下,和疾病和平共處,也不再是不治之症。

目前治療胃腸道基質瘤會先以「手術完整切除腫瘤」,若無法開刀或不適合開刀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標靶藥物治療。病友千萬不要因為怕開刀,又認為標靶藥物是萬靈丹,而放棄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的第一黃金準則:「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如此才能避免高復發或高轉移率。

基於醫界愈來愈清楚此腫瘤的復發或轉移危險性,建議不管在胃或腸或其他部位的胃腸道基質瘤,只要大於2公分都應該手術切除。在非胃部的其他腸道,只要有發現任何大小(包括小於1公分)胃腸道基質瘤,都應該接受手術切除,因為非胃部(如 :12指腸、空腸、迴腸、大腸直腸)的復發長大或轉移危險性較高。

再次強調,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被視為惡性腫瘤,應謹慎追蹤及治療。目前針對這個腫瘤的治療,應強調「整合性治療」,包括運用手術切除、標靶藥物、射頻燒灼(RFA)等多種醫療技術;另一個是完整的追蹤,包括運用各種影像醫學,如電腦斷層、超音波、正子攝影等檢查,甚至有少數的醫療專業團隊能進一步針對腫瘤做基因突變鑑定及藥物濃度檢驗,有助於為病患擬定後續抗癌治療的策略。若有任何問題,建議病友至整合性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團隊之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治療與追蹤。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8&id=9920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