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色灰黑、毛硬等特徵 頻雜交 純種台灣野豬消失中
「純種台灣野豬」正在消失!學者調查發現台灣山區出現大量毛色呈灰褐色、短毛、大耳等「奇形怪狀」的雜種野豬,已失去純種台灣野豬體色灰黑、毛質剛硬、頸背處有灰白色鬃毛的特徵。
台師大生命科學所博士班學生吳幸如是全台第一位有系統調查、追蹤台灣野豬的年輕學者,民國八十一年起開始研究野豬。她說,當時在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地區,每年仍可看到七十餘頭純種台灣野豬。但近三年,她在中南部山區及花東縱谷已不常看到台灣野豬,透過偵測攝影機拍攝到的幾乎都是雜種野豬。
目前還剩多少隻 已難估算
農委會特生中心資料顯示,純種台灣野豬軀幹長達一‧三公尺,體色灰黑,全體毛質粗糙剛硬,公豬還有獠牙。吳幸如表示,她近年來在山區看到的,卻是身上有大塊斑點、毛色成黃褐色、大耳、短腿、短毛的「雜種豬」。
吳幸如表示,「家豬」與「台灣野豬」雜交,是純種台灣野豬逐漸消失的主因。山區養豬戶以放養方式讓家豬在外自由活動,增加了家豬與台灣野豬自由交配的機會。由於兩者遺傳特徵不同,「雜種野豬」不會完全具有台灣野豬的特徵。
目前究竟還有多少「純種」台灣野豬?吳幸如表示「算不出來」。因為野豬生性靈敏,遇人接近會立刻跑走,加上雜交嚴重,目前已無法估計數量。
不是規定的保育類 野豬處境慘
她也說,台灣野豬目前不是政府規定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牠們的生存處境比山羌、山鹿等「保育類」野生動物還慘。補殺保育類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所以獵人改獵台灣野豬,目前「看到山羌的機會,比看到野豬多」。
此問題在相關學界已引起重視。為延續純種台灣野豬命脈,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助理教授朱有田今年初首度完成台灣野豬粒腺體基因定序,日後只要比對基因序列,就可以直接判定台灣野豬的「純」度。
朱有田呼籲,純種台灣野豬的數量與遺傳特性需要農委會特生中心、動物園等政府機構協助調查,確定台灣野豬「種源」後,才能配種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