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陳俐君】
1.源起:春分是四季中晝夜等長、寒暖各半、陰陽平衡的時節,過了春分,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
2.日期:3月20日(星期二)
3.氣候:日照時數拉長,但寒暖不定,早晚溫差大,天氣偏向多雨,適合農作物生長。
4.俗諺:
●春分落雨到清明:意指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多端,降雨明顯,會持續到清明。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春分這天若下雨,象徵農作可在秋季豐收,所以農民要在春分時節,趕快種麥與插秧,才能期待秋天收成。
5.建議:春天屬木,對照人體器官,春季是調養肝膽的好時節。肝血不足、肝膽功能不佳者,需慎防眼睛乾澀、便秘等;春分氣候潮濕,膚質敏感者容易搔癢、出現濕疹。
6.食物:春夏養陽,建議多吃韭菜、大蒜、萵苣、菠菜等溫陽補氣蔬菜,可調理肝氣。日常飲食講求清淡,最好多吃甜,少吃酸,可適時攝取如薏仁、山藥、紅棗與黑棗等性味甘甜食物,具有不錯的健脾益氣效果。
7.養生:春季陽氣旺盛,人體氣血循環本該由外透發,但若循環不良,情緒容易暴躁,還常感到疲倦、想睡。建議除早睡早起,多到戶外踏青走春,早餐不妨多吃一份如蛋餅、麵包等澱粉類主食,補充熱量,改善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