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化不定的環境下,企業要如何運用自由現金流為企業開啟永續之門? 「資本管理」詮釋了一個不同的眼界與答案。
■ 新解答,來自於跳脫舊思維
有個耳熟能詳的笑話:
一個醉漢在路燈下搖搖晃晃:「我的鑰匙不見了…掉在對面的家門口」
路人(覺得奇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家門口找,這邊怎麼可能找到?!」
醉漢:「…..因為只有這邊才有燈啊!」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像那位醉漢,只在清楚所見處尋找答案,而這錯誤即便是大企業都無可避免- 在經濟狀況佳、資金十分充裕時,大肆進行業外投資、企業擴張;而在經濟狀況不佳時,馬上轉向調整財務策略、樽節開支;這些作法都是解決短期問題很顯而易見的答案。然而,僅從短期財務結果著手,就像將眼光侷限在燈光所及之處,解了燃眉之急,但企業永續的真正解答卻不在此。美國著名產險旅行者公司(Travelers Companies, Inc.)的執行長傑伊・費雪曼(Jay Fishman),在麥肯錫對執行長的系列訪談中認為,執行長不論面對豐年或寒冬,都應多花點時間在企業的中長期策略、努力儲備應對未來的能力、以及培養克服困難的意願;決策應以建構企業的「長期利益」為依歸,並以此對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作訴求。由此可見企業面對危機的根本解,在於同時改善其營運與資本管理的能力,而這屬於策略層級的議題,橫跨範圍甚大,若管理階層僅在財務領域中尋求解答,無異於緣木求魚,許多企業因此錯失了破繭而出、躍上未來世界舞台的機會,甚為可惜。
■ 資本管理與業外投資,分屬不同層級
為何在財務領域中無法精準界定提昇企業價值的解答呢?以業外投資為例,因為著重財務的調配,目標可能是流動性與短期的利得,但資本管理的層級,卻等同於企業的營運管理(如上圖所示),因此目標不是流動性,而是促進永續現金流的產生。企業通常將資本與財務的管理混為一談,產出現金後,除了再投入、保留盈餘外,最普遍的作法便是財務投資,卻忽略掉資本管理的重要- 選擇優質的企業,將資金投入這些企業轉成資本,並且必須以超越財務投資的眼光看待這份資本。
因此這些企業不再是財報上業外投資的帳面數字,而是透過股權的擁有,將經濟成效傳遞給你的事業體。身為執行長,你最關心的不再是年終市值如何變化,而是這些企業每年的營運為你創造多少加乘效果,就如同關注自己的企業一般。而也因為如此眼光,可以幫助跳脫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盲點,讓你能真正長期持有優質的企業,並且為你在營運以外,創造另一顆如同活水般的引擎,回饋於自身企業。
■「持有股權」,而非「買賣股票」
雖然都有「買入」的動作,但其帶來的意義卻有天地之別。資本管理的好處,在於透視並享有每股股權所帶來的經濟成果。假若一間企業每年創造2元的每股營業利潤,持有1千股,則可為你帶來2千元利益;而若持有10間具相同獲利能力的企業各1千股,則每年都能讓你以股權持有者的身份,享受2萬元的經濟成果。
短期股價波動並非永遠跟隨企業的經濟成果,舉例來說,道瓊指數在2006年底為12,463.15點,2008年底則為8,776.39點,代表其中所有成分股股價平均下跌約30%,但這些企業創造價值的動力也如同股價般打折了嗎? 未必! 道瓊的三十家企業,2006年創造的營收總和為2.38兆,營業利益為4,436億(不計入業外或投資收益),2008年創造的營收總和為2.8兆,營業利益為4,810億,各成長約17%與8%,與股價表現可謂完全脫勾。若是以股價的角度,淨值確實縮減了30%,但以經濟成果的角度卻恰恰相反。以資本管理的心態持有企業,即便股價下跌,但關注焦點會是企業的營運能力,若這些企業能保有動能,對外界所給予的評價,你心中自有天平得以衡量,而不會隨如同投票機器的股市起伏。
■ 培養資本管理的眼界,為企業永續埋下種子
企業執行長的任務,就是必須能夠讓平凡人集合成的組織,成就非凡事業,將想像不到的願景化為現實,許多百年基業皆是如此一步一腳印構築而成。可長可久並非如此遙不可及,只要跨出轉換眼界的第一步,用更全面的視野,重視企業自由現金流未來可發揮的經濟價值,執行資本管理之路,必可因此讓企業的下一個盛世,就此起飛,成就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