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可分為腦出血性和腦缺血性兩大類。中醫師林文彬表示,中風的發病年齡以50~70歲最高,根據臨床上觀察,經常可見腦血栓的形成,以右癱伴失語者表現較多。中醫認為,患者在急性期,症候多為分為風痰痹阻,脈絡瘀滯;恢復期則分可見元氣不足,血絡瘀滯,氣血虛弱,筋脈失養的症候。
中醫師林文彬表示,中風往往發病起來相當急驟,變化迅速,病變多端,所以也被稱有自然界中「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又分為腦出血性和腦缺血性兩大類。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供血不全,高血壓腦病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根據臨床統計,其中最多見的是為腦血栓形成,其次為腦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風發生主要是「痰火相煽」,急證以肝陽痰實,瘀熱同時並見;緩證則以氣虛血瘀,陰耗相連。
醫師指出,此症可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分為風痰痹阻,脈絡瘀滯,陰虛陽亢,肝熱經阻,痰濁互結,瘀血阻絡的症候;恢復期則可見體質多為元氣不足,血絡瘀滯,氣血虛弱,筋脈失養,肝腎陰虛表現。包括日常起居飲食不慎,以及年齡、體質等因素,都會影響病情發展嚴重程度。
林文彬表示,中風先兆的病理,中醫一般認為是臟腑陰陽氣血虛,造成內生痰、火、風、瘀等實邪。中風先兆主要有四項指標,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中藥應用治療部分,除了著重「活血」方向,也強調再配伍補氣藥的重要性。
林文彬醫師表示,中風先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項:包括一、年齡在50歲以上或既往有肝陽眩暈或虛損病史;二、近期內無外界原因,反覆發生突發性、至逆性的眩暈,偏癱失語,小中風等症。以及第三脈弦硬而長;還有第四,血液流變學指標改變。
中藥應用部分,理氣活血法,可用血府逐瘀湯,含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多用於早期起病急者。而通腑活血法,方用桃仁承氣湯,含桃仁、桂枝、芒硝、大黃、甘草,可用於改善排便秘結。以及滋陰活血法,則可用於陰虛血瘀調理,可用保生湯加味。
醫師表示,活血化瘀藥能抑制血凝的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有助於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和改善微循環等。因此活血化瘀藥在臨床應用很廣泛。此外,再配伍補氣藥非常重要,像是可用黃耆補氣,並加川膝幫助達到引血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