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其實是有法門的。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正氣足、起居有常,以及重視人跟氣候與環境的關係很重要,正氣足則外邪不易侵犯人體,起居有常可因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強化對環境的適應力,至於重視氣候與環境可提早防範身體出現不適應的情形發生。
張醫師指出,古籍《黃帝內經》有云:「人以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意思是說,人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整體,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諧統一,如此才能達到天人相應,傳統中醫養生不但重視內在因素,也不會忽略外在因素。
唯有人體正氣強盛且臟腑氣血功能正常,才能使人體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減少和避免內傷疾病的發生。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是說人體內正氣充足旺盛,邪氣就不會導致人發病。對於邪氣,要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黃帝內經》也強調「起居有常」的概念,這是指人的生活起居規律,須符合四時、五臟、陰陽,如此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也就是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變化,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在一天之中,人體陽氣的盛衰與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相通應,所以人的起居活動應符合這種規律,做到起居有常,活動有度,才能增強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在養生的過程中,建議民眾必須重視氣候、環境跟人三者之間的關係,例如忽冷忽熱的環境要當心,尤其當人處於室內外溫度懸殊變化的地方,容易使人的衛外功能難以驟然適應,久之則衛外不固,表陽虛衰,最後就容易罹患感冒、肢體關節痠痛,像這種情況建議民眾就要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調整生活起居的習慣,對防治疾病將有正面的作用。
張盈瀅表示,生活上,養生要遵從多運動、不妄勞等兩大原則,可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鍛煉身體方式,例如氣功、按摩、太極拳及八段錦等皆不錯,不妄勞則是要求人的勞動要適度,不要違背常規,應考慮季節、時間、年紀、體力及有無疾病影響等因素。
張醫師指出,以按摩為例,合理的梳頭可以起到按摩頭部的好處,若民眾每天梳頭卅分鐘,將可以使人體氣血流通,同時兼可調養精神。建議民眾不可長時間從事任何一種形式的勞動,以便預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等情形發生。
勞動的同時也要做到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於身心,過去就有人提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強所不能堪而」的觀點,在勞逸結合下,多運動、勞動又適度,將可保持人體的內在和諧與相對應的自然和諧,可望達到健康益壽的目標。
吃下不當的食物也可能造成疾病的發生。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中醫有「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的說法,這是在說明養生之道,貴在後天,而後天又應以脾胃為本,所以民眾應注意脾胃的保養,如此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身體健康。
張醫師指出,食物跟藥物一樣都有四性五味,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譬如偏陽虛體質的人可以多吃辛辣的食物以助陽氣的生發,偏陰虛體質的人則可以多吃酸甘的食物以便養陰。原則上,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所以先採取食補方式調養即可,若體質有明顯偏頗者才用藥物調養。
古籍《黃帝內經》有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就是說只要穀肉果菜合理地進行搭配,讓辛、甘、酸、苦、鹹等五味調和,將有助於補益人的精氣津血。此外,進食要有規律,要適量適時,最好能夠做到飽中饑,饑中飽,但暴飲暴食、三餐不正常或飲食無節制等應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