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咳嗽會咳到上氣不接下氣、聲嘶力竭、滿臉通紅,只想趕快服用止咳藥來緩解症狀,不過台北縣自然養生休閒協會常務理事兼講師謝東明表示,咳嗽時確實不舒服,甚至還會影響到人際關係,但其實咳嗽不是病,只是人體排除異物的動作而已。
謝東明指出,長期生病住院的人,無論罹患的是什麼病,最後很多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現象,可能民眾都聽過醫院是細菌、病毒的溫床,所以長期住在醫院的人多少會受到細菌、病毒的入侵,也因此,當患者的抵抗力提升以後,身體自然會想要把體內的細菌、病毒趕快排乾淨,如此才能逐漸完全復原。
這時身體也知道要清除這些細菌、病毒等異物,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咳嗽,透過咳嗽這項機制,將異物迅速排出體外,因此,建議民眾要尊重身體內部的機制,不要過度止咳,最好還是讓咳嗽先把異物排乾淨比較好。
謝東明強調,造成咳嗽的原因相當多,也常讓醫生感到十分頭痛,有時醫生為了讓患者減緩不舒服的咳嗽症狀,大都採用可待因(Codeine)來使咳嗽感知器官麻痺,以達到止咳的效果,不過,如此一來,很可能在無意中損害到身體健康,民眾不得不多加留意。
謝東明表示,傳統觀念上咳嗽常分成熱咳跟冷咳,所謂熱咳又稱「乾咳」,代表單純咳嗽卻咳不出痰來,有時會咳到口乾舌燥、咽喉及胸痛,令人感到不適,反之,若咳嗽又咳痰就稱為冷咳,也稱「濕咳」,但這些現象不過是疾病的過程而已。
他指出,熱咳、冷咳只是從表面的「無痰」與「有痰」來做區分,但病理上並非如此,上述的說法只是從表面上看得到的情形來做區分,其實還是要往內探索真實的病因,等到對咳嗽有了基本認識之後,這時民眾才能進行對的處置與作為。
其實,咳嗽初期多半是無痰的熱咳,為人體機制將病毒排出體外的機轉,另一方面也會分泌黏液將病毒包住,同時分泌較多的水分來幫呼吸道組織進行散熱與調節濕潤度,因此,這時候就會咳出較淡的痰(水分較多),等呼吸道降溫後水分變少了,自然咳出的痰就變濃變黃,所以無痰、有痰充其量不過是疾病的過程。
謝東明進一步指出,嚴格來說,冷咳、熱咳都只是一種發炎的現象,都屬熱咳才對,傳統上有冷熱之分容易使患者被誤導,因而誤以為冷症需以熱補調和,結果到最後竟使得發炎症狀加劇。他認為,咳嗽時千萬不要急著止咳,這時候最該做的就是協助人體抑制發炎因子,並給予適當的營養劑比較好,等消炎後、組織修復自然咳嗽就可望跟著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