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轉貼] [日本]仇日、哈日與遊日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日本]仇日、哈日與遊日

仇日、哈日與遊日

(文、圖/老郭)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對於像我這樣的「抗戰兒童」或是1949年從大陸遷徙到台灣這一代,不喜歡日本似是天經地義,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中國在上一世紀的苦難,完全是日本侵華所造成的。否則,我們應該都是在故鄉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不論這項理論是否正確,反正我有許多老朋友與老同學都打定主意,畢生不去日本旅遊,有的甚至拒用日貨,在今日的美國也不開日本汽車;至於是否用日本品牌的數位相機,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夫婦最近第三次遊日,回來後就有朋友稱我們是「親日」或「哈日」派。其實我們距離哈日實在十分遙遠,我在台灣的老同學們,去日本旅遊十次八次都不算稀奇,有人甚至遊日超過30次的。對台灣朋友而言,出國旅遊最方便的目的地就是日本。


我們第一次去日本旅遊是關東與關西遊,然後是九州遊,今年則是北海道與日本東北遊,而且每次遊日後,都可順道回台灣探親訪友,一舉兩得。


▋仇恨已「老」 沒必要


在首次遊日前,本人當然不會忘記日本侵華的「仇恨」,但旅遊後,卻感覺到,那些造成中國苦難的一代日本人,不是比自己更垂垂老矣,就是早已作古了。對於新一代守紀律與對人禮貌有加(也許只是90度鞠躬的表象)的日本人,實在沒有仇恨的必要。


任何人到日本旅遊的第一印象,必然是日本民眾守秩序,街頭清潔,治安良好。日本人的誠實也值得稱道,幾乎每位導遊都說,在日本旅館內遺忘物品,九成以上都可以找回,這種國民道德與素質也許就是日本在戰敗後,能夠快速竄起的主因。


當然像我這樣的老人,遊日最感興趣的,並不是觀光招貼上的名勝古蹟,像京都的金閣寺或是最有日本特色的大阪城或熊本城。我看得最仔細的,是下關(馬關)的春帆樓,因為那是日人所稱的「日清講和記念館」(日文把「紀念」稱為「記念」)。


在那個紀念館旁,有一條短短的「李鴻章道」,這當然不是李鴻章的光榮,而是中國的恥辱,但是日本人還算厚道,不稱紀念館為「日中」,而只說是「日清」。對於華人而言,清朝至少已經是歷史了。館內還收藏了一幅李鴻章的親筆墨寶,但上款所署是「同治十年秋月」,那是在1872年,較李簽署馬關條約的1895年早了13年,顯然只是日本人後來收藏的李氏墨寶而已。


日本人對當年「大日本帝國」的輝煌歷史,顯然還念念不忘。春帆樓紀念館固然是一個例子。但是最明顯的莫過於在札幌市北海道舊道廳古老建築內的「樺太」展覽室,所謂「樺太」是日本人對於位於北海道北方庫頁島的名稱。 日本在日俄戰爭的中國東北戰場中,擊敗俄國後,就從俄國獲得庫頁島南部,然後就大舉移民到天寒地凍的南庫頁島,後來在二次大戰後歸還前蘇聯。但是從樺太展覽室中,大家都會發現,日本人對於戰勝俄國的東鄉元帥的崇敬,以及對這片最北領土的懷念。


日本人對於本國名勝古蹟的保護與整修不遺餘力,但是在華人眼中看來,日本名勝除了溫泉泡湯之外,實在不多,而古蹟除了幾座幕府時代的古城外,也相當有限。至於中國味最濃的古老寺廟,可看處也不太多。我個人最喜歡的日本寺廟,首推東京近郊淺草的金龍山雷門觀音寺,因為那是比中國更具中國味的日本古蹟寺廟。


日本人信仰的宗教,除了西方傳來的基督與天主教外,主要是佛教與神道教。佛教來自中土,我們看來自然熟悉,神道教是日本立國的根本,各地的神社就是最明顯的表徵。 不過,佛教與神道教在我們外人看來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日本人心目中則是相容的。導遊說,全日本信奉佛教與神道教的信徒總數超過兩億人,也就是遠比日本的總人口1億2000萬人為多,原因就是多數日本人同時都是這兩種宗教信徒的緣故。


▋保存文化 不遺餘力


過去在我個人印象中,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已經全盤西化,包括廢除陰曆,改用陽曆,即使是過年也改為陽曆年,這是亞洲像中國、韓國與越南都無法作到的。但實際上,日本人對保存固有文化卻不遺餘力,而許多日本的固有文化,在我看來是含有濃濃中國味的。


日本人在新年(現在是陽曆年元旦)都要去神社朝拜,而且一定是要穿上在我們看來已經落伍及麻煩的和服。日本的和服是從中國唐代服飾演變出來的,中國人多年前由於嫌古代服飾縫製煩瑣及穿著不便,早已放棄。日本現在縫製一套和服雖然十分昂貴,但卻一直保留下來,甚至還改良出一種溫泉旅館專用簡單的和式浴袍,成為供觀光客穿著的特色服裝。


當遊客抵達溫泉旅館時,導遊幾乎都會特別叮嚀遊客,在穿著和式浴袍時,一定要把衣襟向右掩,理由是日本人只有壽衣是衣襟向左掩的。其實我個人是一定不會弄錯的,因為我還記得孔老夫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微管仲,吾其被(披)髮左衽矣!」在古代的中國,衣襟左掩是否是壽衣,我不清楚,但孔聖人告訴我們,左衽就是蠻夷之人了。中國人從清朝之後,就不必分辨左衽或右衽了,現在我們居然還需要到「東夷」學習穿著「上國衣冠」。


日本保存中華文化另一項最明顯的事,就是使用毛筆寫書法,日本人稱之為書道。我在許多日本的場所包括有些溫泉旅館在內,創辦人或業主為了顯示風雅,會在大廳特設的玻璃櫃內,展出自己或友人的書法──立軸或是橫幅。在我看來,這些漢字書法的水準都不怎麼樣,我甚至覺得日本近代人的書法造詣都不高,但是卻很喜歡親筆題字,不像台灣的政界或企業界的名人,雖然也愛題字,但多數是請秘書捉刀。我在本州東北地區蘋果產地青森縣的一座大橋邊,看到縣知事(即縣長)親筆所題一首有不少漢字的日文詩,刻在大理石上,其漢字書法真是夠差的。


日本除了政要名人愛好書道之外,民間許多地方似乎也很提倡毛筆字。我在日本的很多寺廟及神社,都發現有出售所謂「納經帖」或「朱印帳」的,這種以毛筆寫上寺廟或神佛的名稱後,再蓋上「朱印」,據說能保平安吉祥,每張收費200日圓(約2.5元美金),有點類似我們廟宇印製的黃色護身符。但日本的納經帖都是有人親筆書寫的,有的是廟中的老僧,也有的像是雇用的打工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漢字書法都差勁。即使如此,在中港台三地毛筆字式微之際,日本人對保存中華文化的努力,還是值得稱道的。


日本人戰後這兩、三代的青壯年輕人,由於經濟繁榮及生活舒適,許多人都不願生育兒女,有所謂少子化的危機,其實目前台灣也正在步日本後塵。不過,日本政府在鼓勵生育方面,卻遠比台灣積極。據說,現在的新生嬰兒除可領取政府的金錢津貼外,社會上對婦孺有眾多優待。例如我曾在北海道一家溫泉旅館的高級海鮮自助餐廳,發現除了一般的幼兒坐椅外,還有兒童專用的卡通人物湯匙與叉子,並且還備有嬰兒搖床,父母可以坐在特別設置四周較寬敞的座位上,把嬰兒放在搖床上,讓父母安心用餐,真是用心良苦。可惜當晚未帶照相機,未能拍下這個鏡頭。


▋櫻花楓葉 遊人最愛


台灣朋友去日本旅遊次數眾多的原因之一,據說是因為台灣遊客最喜歡去日本看三大自然美景,那就是櫻花、楓葉與雪景。台灣朋友說,近年由於全球氣候暖化,要指定日本某地去看櫻花或楓葉並不容易,原因是近年櫻花盛開或楓紅遍野的時間,有可能提早到兩周,或是延後達兩周,因此,為了去看櫻花或楓葉就需要去兩三趟。不過,我們還算幸運,曾在初冬的九州看到最晚的楓紅,並且在今年到北海道的函館時,看到五月中旬的晚開櫻花。那天在函館古蹟五稜郭(幕府將軍抵抗明治天皇親政的最後據點)看盛開的晚春櫻花時,遊客中幾乎有三分之二都是台灣來的。我曾對老伴戲稱,今天函館已被台灣客占領了。


由於台灣遊日的旅行團太多,日本各觀光點對於台灣客都相當友善,例如在札幌前冬季奧運場址的纜車搭乘處,就一直保留了中華民國的國旗。由於台灣遊客愛到日本採購像面膜、表飛鳴等美容品與藥品,許多大城市的「藥妝店」(有點像美國的Drug Store)都雇有通國語的華僑店員。當然許多台灣客通曉日語,而且日文含有眾多漢字,即使同樣漢字中文與日文意義或有差距,並不妨礙華人遊客的了解。例如在一處寺廟自動售票機前,「成人」固然是標準中文,而「小人」也能意會到是指兒童,不可能誤解成其他含義。


日本人一般都愛清潔,不但不會隨地亂拋紙屑雜物,而且還會隨手撿拾垃圾。日本各地街頭很少看見垃圾筒,據說垃圾都是自己帶回家拋棄。公共洗手間都沒有擦手紙,甚至沒有烘手機,許多男士都是使用我們已經數十年不用的手帕擦手,十分環保。日本人守紀律與環保,可能與學校教育有關。日本在二戰後雖然相當美國化,但是學校教育則仍然維持戰前的一些原則,例如不論公私立學校的男女學生都穿著制服,中學男生還是穿著戰前中山裝式的黑色或藏青制服,女生穿著舊式水手裝制服的也不少。


日本的「大和」民族基本上十分排外,因此,外國人要歸化為日本公民相當困難,在日本的華語導遊多半是歸化日籍的,並且都必須改用日本姓名。日本政府對於境內的原住民,也一樣是採取強制同化的政策。在北海道及本州東北地區,本來居住了人數眾多的日本原住民,就是我們熟知的蝦夷族。現在日本稱為「愛奴」(Ainu)族,並且在札幌附近建有一處「白老愛奴村」,展示蝦夷人的古老居所與生活文化。但是這些穿著類似中國道士袍服的原住民,都早已改用日本姓氏,而且多半不會說蝦夷的土語,多數原住民也已遷離早年的家園,溶入日本的主流社會謀生。


對於我們這些年長的華人遊客而言,參加日本旅行團除了團費較昂(約與北歐與西歐費用相近)之外,住溫泉旅館睡「榻榻米」地鋪,有些人是不太習慣的,因為半夜起身不易。我們曾碰到一位現定居南加州的前印尼華僑團友,他就視睡榻榻米為畏途。不過,我個人覺得,每當旅行團的巴士離開日本任何一家旅館,看到經理率領職員向我們深深鞠躬及揮手時,日本遊還是值回票價的。


[轉貼自世界新聞網]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