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旅遊] [中國]復活的古蜀王國文明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中國]復活的古蜀王國文明

復活的古蜀王國文明 金沙遺址博物館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我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雖然在四川總共只生活了18年,但那裡畢竟是祖宗埋骨的地方,每次去大陸總要回四川看看;而這次回去,可是真正看到了四川人老祖宗的埋骨之處:3000年前的古蜀王國遺址——「金沙遺址」。

位於四川成都市郊的金沙遺址,被認為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它是民工在開挖一條街道時偶然發現的,2001年開始考古發掘,在已發掘的10餘萬平方公尺的面積上發現各種遺跡3000多處,出土各種珍貴文物6000多件。經考證,遺址是西元前12—7世紀(距今約3000年)商周時期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根據考古學對遺跡命名的原則,將其命名為「金沙遺址」,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遺址所在的摸底河兩岸建成「金沙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對外開放。


▋建遺址館 發掘現場加個蓋


遺址博物館就在成都近郊,從市中心乘車20分鐘就到了。整個館區設計得像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摸底河橫貫其中,南北兩岸分別矗立著博物館的兩個主要展示中心:巨大的遺址館和陳列館,我們先參觀了遺址館。


金沙遺址已探明的面積約5平方公里,裡面的遺跡有:


一、沿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的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


二、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建築,估計為宗廟或宮殿,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為中國西南地區同時期的最大古建築;


三、一般房舍70餘處,分布在10個居住區,裡面有水井、灰坑、製作陶器的陶窯等;


四、墓地三處,裡面有墓葬2000多個,包括單人葬和雙人葬(夫妻合葬)。從這些遺跡中,特別是從祭祀場所的遺跡中,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銅器、陶器、石器等文物,以及成噸的象牙、鹿角和野豬牙。文物被移往陳列館展出,未經打磨的象牙、鹿角和野豬獠牙等便留在遺址上直接供遊客參觀。


所謂遺址館,其實就是一個加了蓋的發掘現場。但不可能把已發掘的10多萬平方公尺的現場都蓋上屋頂供人參觀,於是便在出土文物最集中的祭祀場所遺跡的發掘現場蓋了這個遺址館。


面積為7888平方公尺的遺址館擁有一個巨大的無柱空間,在這裡,遊客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原生態的發掘現場,感受到古蜀國的氣息。當看到堆積在坑裡的成堆象牙時,大家都會懷疑地問:哪兒來這麼多象牙?須知四川根本沒有野生象群啊!是的,確實有人推斷象牙可能來自雲南的西雙版納,但象牙巨大的數量給這一推斷打了個問號:出土的象牙僅完整的就有100多根,還有很多切斷的和製成工藝品的,這麼多象牙,3000年前要從雲南邊陲西雙版納通過「難似上青天」的蜀道運到成都平原來,怎麼可能?何況出土的還有鹿角2000多支,野豬獠牙2000多支,所以,考古學家的結論是:不排除有少量象牙來自外地,但絕大多數象牙是本地的,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無疑具有亞熱帶氣候的特徵,溫暖、濕潤,有著茂盛的植被,完全具備大象生存的條件。這一結論,把人們對古蜀王國自然景觀的想像變得更加絢麗了!


▋人好鬥 遺傳基因起作用


走進陳列館,首先看到一個巨大的半圓形天幕,天幕上呈現的就是想像中的3000年前古蜀王國水草繁茂、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大象在草地上悠閒地散步,梅花鹿在一旁跳躍,河上蕩著一葉扁舟,兩個古蜀先民正抬著獵獲物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在另一個展廳裡,則正在放映立體電影「夢迴金沙」,不過,在這裡看到的卻不是悠閒散步的大象,而是揮刀廝殺的武士。這時我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自我調侃的想法:都說咱們四川人好鬥,原來是老祖宗的遺傳基因在起作用。


川人確實好鬥,「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文革時四川武鬥最厲害;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的時間最長,而我就是兩個四川軍閥在成都打巷戰的民國21年在成都出生的。也有正面的例子:中共10大元帥中四川人占了四位─朱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而且武德很好;抗日戰爭時期,以「不怕苦、不怕死、拖不垮、打不散」著稱的川軍可是立了大功的,成都人民公園東門口至今還矗立著「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銅像」,那背插大刀、腳穿草鞋、持槍向前的模樣從兒時起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鎮館之寶 鏤金飾太陽神鳥


陳列館的展品首先要介紹的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這是一個直徑為12.5公分的鏤空金飾,外面是四隻首尾相接的飛鳥,裡面是放射著12道光芒的太陽,經考證正好符合「山海經」記載的「金鳥負日」的神話故事,於是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它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太陽神鳥的圖案很像今天民間的剪紙,線條簡潔明快,富有動感,給人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四隻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是古蜀人哲學思想、宗教思想和非凡的藝術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體現。


2006年8月,太陽神鳥圖案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這一巨大的榮譽自然而然地使太陽神鳥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年12月,一座「太陽神鳥紀念雕塑」便出現在館區的廣場上。


金面具也是很珍貴的金沙出土文物。出土的金面具有好幾個,這是保存比較完整、造型也比較美觀的一個,它高11公分,寬19.5公分,厚0.04公分,重46克,推斷應是古蜀神祇的面具。


金沙遺址一共出土了200多件黃金製品,數量之多,是世界出土的同時期文物中少有的;而根據太陽神鳥金飾94%的含金純度、0.02公分的厚度,和近乎完美的鏤空圖案,人們還不得不驚歎我們的老祖宗在3000年前便達到了如此精湛的冶煉與工藝水平!


▋玉器精美 長江下游外來戶


玉器也是金沙遺址中出土最多的文物,共有2000多件,包括玉璧、玉鐲、玉璋、玉琮、玉戈、玉斧、玉環、玉牌等等,做工都很精美。這裡特別要介紹的是一個高16.6公分、寬11公分的色彩鮮豔的軟玉四節玉琮。為什麼要「特意」介紹它,因為它並非本地產品,而是「外來戶」。


據考證,它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產品,而良渚文化發生在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時間是新石器時代,比金沙文明早1000多年。就是說,這個玉琮是被人從長江下游帶到四川去的;而對古蜀人來講,它也算是千年前的歷史文物了!我特意介紹這個「外來戶」是想證明:華夏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是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還是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或是長江上游的金沙文化,從來就是華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金沙遺址出土的石器也在陳列館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們有石璋、石斧、石人、石虎、石龜、石蛇等等。其中一件石虎作品最為筆者欣賞。虎取蓄勢待發的俯臥姿勢,大張虎口,造型古樸而生動。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從來就是遠古許多民族的崇拜物。


金沙時期,古蜀先民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陶器的頻率非常高,出土的陶器碎片堆積如山;陳列館的展品台上則排列著近百件完整的陶製品。出土的銅器多為小件,如銅鈴、銅牌、銅戈、銅製飾物等。


金沙遺址博物館是進入21世紀後建成的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新的遺址博物館之一,似應帶有新世紀的特色。建設者顯然考慮到了這一點,這從兩個方面可以感覺到:一是博物館設計者很具環保意識,綠化很好(連遺址館的屋頂也有三分之一面積鋪著草皮);而除了室內展館,室外還有一個展示一些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園林區;二是注意高科技影音技術的利用,如將四維立體電影搬進展廳等等。(文、圖/談天)

[轉貼自世界新聞網]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