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怎樣運動才有效?台灣早於民國86年即擬定體適能計畫,一周至少運動三天、每次30分鐘;美國於近日提出相關延伸研究,建議短跑或騎車的民眾每周至少三天、採散步的民眾則至少五天,每次半小時且達一定頻率;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則鼓勵民眾「每日一萬步」,或以一分鐘走120步,以計步器計算補足缺額。
研究人員追蹤522名有心血管問題的民眾,請他們進行12周運動課程,每周三次、每次進行30至4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競走、短跑等。結果發現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受試民眾的心理社會壓力,達4%至10%。在過程中展現高運動行為的民眾,死亡率更是比低運動行為的人,大幅降低60%。這份研究由美國紐奧良臨床基金會所製作,報告也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
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總監連錦堅表示,現代化的結果,反而讓每人身體活動量大幅減少,平均每天平均會多300大卡難以代謝。「推動每天一萬步,就是希望大家能養成隨時運動的好習慣。」
如何達成一萬步?他提出「BMW─都會新生活運動」口號,提醒民眾多搭公車(Bus)、捷運(Metro)或走路(Walking);也可添購計步器,督促自己每晚登錄步數,進而養成運動習慣。
其實教育部早於民國86年即研訂「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鼓勵學生一週至少運動三天,每天至少30分鐘,而且運動強度要達每分鐘心跳130次左右,這也是一般暱稱的「三三三運動原則」。
另外,今年三月,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提出相關研究數據,提醒想把散步當運動的民眾,每周至少五天、每天至少花30分鐘走3000步,其中男子每分鐘要走92至102步、女子91至115步的頻率,才能有效達到運動效果。
不過美國這項調查是以97名平均年齡32歲的健康成年人作為調查基準,有肥胖問題的民眾必須調整走路速度。連錦堅也澄清散步和健走的差異,「散步是一分鐘100步以內,但健走是一分鐘100步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