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電影] 《阿凡達》Avatar 新技術掀3D電影革命

《阿凡達》Avatar 新技術掀3D電影革命

一場3D電影革命將於年底展開。由名導演占士金馬倫製作、將於12月正式上映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上周搶閘在全球各地播出15分鐘精華,成功掀起各方熱話。英國《星期日郵報》甚至形容,這套是迄今以來最具睇頭也最富雄心的3D大片,在攝製效果上對電影帶來的變革,可能就像當年電視由黑白躍向彩色所帶來的視覺衝擊。現在就讓我們先破解金馬倫在這齣電影中,到底注入了什麼新的攝製技術。

 


早在半世紀前,人們已開始嘗試製作3D電影,連電影大師希治閣在50年代攝製電影《電話情殺案》時,也作過3D的嘗試,但幾十年來實驗結果幾乎全都沒有好下場,要麼效果太差,要麼故事太爛,諸如《非常小特務之3D立體出擊》和《地心探險記》等,都被視為失敗之作。然而今次占士金馬倫的新作《阿凡達》,在技術上似乎終取得了突破躍進——事實上,金馬倫等了15年才開始攝製這套電影,一大原因就是要等待科技進步到足以讓他拍攝出心目中「似樣」的3D影像效果。

景深前景兼備 大熒幕變劇院舞台
不過光是「等運到」也非上策,為此金馬倫也參與了技術研究,包括協助發展出新一代的立體感攝影機(stereoscopic cameras)。簡單而言,它就像把兩組攝影鏡頭,緊緊地綑綁在一起;兩個鏡頭對現場的拍攝角度,都有着稍微的不同,盡量模仿人類一雙眼睛望着三維世界時的情况。

以往大家看所謂的3D影片,感覺大抵上就是看着平面的影像,偶然間會有物體向你「飛過來」。但新的立體攝影技術卻是截然不同——整個大熒幕看上去就像有着一個深度, 感覺就像透過窗口,望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既有前景也有景深,而非僅是一些平面的影像移動。總的來說,整個電影銀幕彷彿變成了一個劇院舞台。

當然,金馬倫的3D電影,至少仍有一處未能走出早期3D製作的框框﹕觀眾仍需戴上「立體眼鏡」才能全面感受到立體影像。不過時代畢竟有進步,大家不用再戴着「一邊紅一邊綠」的眼鏡。新的立體眼鏡,看上去只像普遍的眼鏡,但兩邊鏡面其實有着不同的濾光片,會濾走眼前影像中的不同部分,令腦袋產生錯覺,感覺就像兩眼從不同角度看着畫面,從而產生3D效果。

演員戴上攝影裝置 表情全捕捉
金馬倫也致力發展「表演捕捉」技術(performance capture),令CGI虛擬角色更加真實。「表演捕捉」與普遍運用的「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相似,其區別在於前者能完全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甚至面部表情,將真人演出影像與電腦動畫結合,令動畫人物的造型與表情更像真人。參與拍攝的演員,頭上都戴着一個攝影裝置,它會把演員的面部表情拍成數碼影像,好讓電腦生成的角色,能擁有100%的面部活動。

 



自製監控器 隨時重繪「虛擬場面」
金馬倫同時還炮製了一個「虛擬攝影機」(一個手提的拍攝監督裝置),讓他能更好地監控拍攝出來的3D場面,具體操作方式就像處理電腦遊戲畫面一樣。若他想改變拍攝角度,只需按幾下滑鼠上的按鈕,電腦就會幫他從新的視點,重繪出整個「虛擬場面」,並讓金馬倫把虛擬角色即時合成到現場環境中,了解效果。

雖然嶄新3D技術是新片賣點,但金馬倫強調,一齣電影最關鍵的,永遠是故事本身,他的一大目標,就是不要讓特別效果令觀眾本末倒置。「現在最吊詭的一點是,人們都認定《阿凡達》是一齣3D電影,大多數的討論都圍繞着這點。但我希望在上畫後,有關3D的討論將淡出,因為真正最理想的狀况是,科技進步到足以令觀眾覺得它自然到就像不存在那樣。」

 

更多電影劇照:

阿凡達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