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常以為感冒後只要洗個熱水澡,甚至多泡溫泉,多發汗便能祛寒除病。但中醫師提醒,發汗、促進循環雖是感冒的傳統療法之一,但並非人人適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楊佩龍指出,有些民眾可能在發汗後,便自覺普通小感冒快速改善,但有些呼吸道感染患者已經出現如高熱、汗多;或虛弱、脈細,小便多而清長的情形時,可能不宜多發汗,必須視個案狀況而定。
中醫師楊佩龍指出,泡湯過久、猛洗熱水澡讓自己大汗淋漓,不僅無法控制出汗量,也未必有利健康。部分民眾以為發汗有益,刻意泡很久的溫泉,身體反而流失太多水分、津液。他提醒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時,水位要低於心臟。
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黃建榮表示,如果需要發汗,不妨喝點稍溫熱的湯,或熬碗熱粥,多加點蔥、薑,慢慢食用,並多穿點衣服,必要時在搭配合適的中藥,效果可能更好,未必需要泡溫泉或刻意洗熱水澡。對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中醫認為當出現發熱怕冷、頭痛、無汗,關節肌肉疼痛,脈象浮緊或浮數,即外邪引起散熱不足(外在病毒或微生物擾亂體溫調節中樞,免疫系統掃蕩時也會產熱),汗腺閉塞時,才能採用適度發汗的方法來散熱。
至於因感染引發代謝亢進,產熱大於散熱者,中醫師楊佩龍指出,就要考慮以清熱的方式而非發汗的方法治療。
發汗有一定的禁忌,例如平常流汗特別多、咽喉乾燥、體內津液水份不足、尿意頻繁而量少、淋漓不盡、容易出血、流鼻血、身體有嚴重潰瘍壞疽的民眾不宜刻意讓自己大汗淋漓來治療感冒;即使需要發汗,也需由中醫師處方和緩發汗藥,並搭配其藥材予以調和較為妥適。
此外,神經病變患者足部由於失去知覺,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可能造成潰瘍與感染,此時很多人認為可泡溫泉改善血液循環,然而卻可能因為沒有知覺而泡得過久,如果皮膚原有傷口,亦可導致皮膚發炎更嚴重。
醫師臨床上還曾有患者在家中泡熱水,但因為失去知覺,即使燙到起水皰都不自知,因此醫師建議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請家人或朋友先測試水溫,泡溫泉最好與人結伴同行,以免意外發生。
醫師建議,浸泡時間在十五分鐘以內,水溫不超過攝氏四十度,每隔十分鐘起身休息,三到五分鐘後再下浴池,隨時補充水分,以免水分流失過快而脫水。而在泡湯前跟下池是水溫可以從手、腳尖、腿、腰等身體末端開始向中央集中,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剛吃飽飯後或是喝過酒後都不適合泡泉,最好相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後進行。
正確泡湯是要從水溫較低的湯開始,每次不超過十五分鐘,適量補充水分。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