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介紹] 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



在104人力銀行過去近十年的服務經驗中,求職求才資料庫內的兩個職務始終有明顯的供需落差。第一個是供給遠大於需求的落差,這個落差發生在於「行政總務」相關職務,想從事這類工作的求職者人數,遠大於企業所釋出的工作機會,平均每人工作分配指數是0.18,也就是說大約是4到5個人競爭一個職缺。相反的是業務貿易工作,始終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求職者大約有2個職缺等著他去選擇。

每回在對求職者的演講中,當詢問求職者是否願意從事業務貿易工作時,得到的總是冷漠的回應;但是當同樣一件事,用另一種方式詢問時,所得到的反應卻是截然不同,當我詢問有沒有人想成為CEO,便可以看到許多人眼中都發出閃爍的光芒。不過根據經驗法則,過半數的CEO都具有業務貿易工作的經驗背景。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業務貿易的工作無疑是通往職場顛峰的捷徑。

這當中其實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職場訊息,那就是「別人不做就是你的機會所在」。可以理解的是,業務貿易工作的高度挑戰性與不確定性會帶來多重壓力,是讓多數人望而怯步的原因,但是當你拒絕挑戰的同時,也拒絕了成功的機會;試想一下,公司成立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為何?經濟學家費德曼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談論資本主義下的企業責任,其指出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之一就是獲利。

獲利也許不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卻是必要的條件。而業務貿易工作則處在最貼近獲利的位置,所以工作表現自然最容易被公司的管理階層看見與肯定,當然在升遷的路上會比其它職務更為順暢。反觀行政總務工作,在以獲利為基準的商業遊戲規則裡,自然很難立即彰顯其價值,因此也就很難在這場商業遊戲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看似安穩的工作,其實是處在最危險的邊緣,當公司營運遇到困難時,為公司創造相對較低價值的職務,就愈容易成為首先裁撤的對象。

再從求職市場來看,從上述的每人工作分配指數中,透過簡單的供需原則,我們可以輕易的了解到,在行政總務工作類別的量化競爭激烈程度。如就質化內容分析時,可以與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來反應競爭程度,在一次演講互動中,台下有一位聽眾是一家外商公司的行政總務類人員,他很感謝104人力銀行幫他找到目前的工作。我很好奇的詢問他的背景,因為行政總務工作確實很難找,結果讓我相當的驚訝,這位聽眾高中就到國外唸書,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拿的是資訊管理碩士學位。這個現象反應出行政總務職務,不只在量的方面競爭激烈,在質的競爭門檻也日趨提升了。

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是不是很丟臉呢?我總喜歡在演講時問聽眾,一家11人的公司你會願意去應徵嗎?大多數人都會搖搖頭,除了會覺得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外,也有不少人認為在小公司工作顏面無光;但是當我告訴聽眾是什麼樣的人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結果創造出傲人的成就時,每個人都不禁發出驚嘆。

我所舉的例子是,在30年前進入大家都不願意去的11人小公司「宏碁」的李焜耀先生。20多年後,李焜耀先生所帶領的明基集團於2002年突破2000億營收,榮登民營製造業龍頭寶座。所以,氣度會決定人的高度,格局更將決定你的結局,有氣度、大格局的人總會把握別人看不見的機會,創造歷史。

所以,給正在尋找工作或正徘徊在職涯選擇的朋友一個觀念,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當多數人都在尋求安定的工作時,這裡必須指出,在當今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已經不存有所謂的安定工作,以Business Week IT 100強來說,每年有20%的企業會出局。根據天下雜誌2005年1000大調查指出,過去20年台灣的千大企業中,製造業的存活率只有20%,金融業更低、僅17%,而服務業更只剩13%。既然變遷與挑戰是不能逃避的,不如及早面對,趁多數人還沒有認清趨勢前,把握別人不做的機會,為自己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