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旅遊] [台北] 殷海光故居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台北] 殷海光故居

台北殷海光故居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的殷海光故居,經過產權人台灣大學整修後重新正式對公眾開放。殷海光自1956年入住此宿舍,一直居住到1969年去世,歷時13年。這所外觀樸素的故居裡將展出殷海光的生前用品、書房、史料、文件資料與檔案資料供公眾參觀,同時開放給學校、社區團體、民間非營利組織利用。媒體報導的這則新聞配上殷海光故居的多幅照片,那逝去的哲人和一個時代彷彿在華人讀者眼前浮現,許多人的心為之顫動。我因長期閱讀殷海光,自是對這一新聞非常留意,無奈無法躬臨現場,只能在千里之外遙念哲人。

▋對抗威權 啟迪良知


殷海光故居院牆門口一塊白底紅字的金屬牌,上面以中英兩種文字介紹此房舍先前的居住者:「哲學界巨擘、自由主義導師殷海光先生在台故居。先生任教於台大哲學系,畢生提倡自由主義,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對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具有貢獻。」這寥寥數語對殷海光的「蓋棺定論」,讓人聽見驚雷,於不平中又可感到慰藉。


正如現年已81歲高齡的殷海光夫人殷夏君璐女士所說:「對一個過去曾被打壓的學者而言,是很大的安慰,希望殷海光的民主自由思想,能給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啟發。」我不知道現今的華人年輕一代對這位已成歷史人物的啟蒙學者有多少的了解,尤其是他承受的苦難,盛年而逝的殷海光50年的風雨人生,前30年在大陸度過,後20年生活於台灣,卻為兩邊的當權者難以見容。殷海光因年輕時發表許多反共文章,並出任國民黨「中央日報」主筆,曾被中共列為「文化戰犯」;後來在台灣又因不辭艱險反抗威權,呼喚自由民主而遭政治迫害,被剝奪在台灣大學的教職,長期處於監控之中。一株會思想的蘆葦,在20世紀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狂風暴雨的衝擊下,一生不得安寧。


這就是思想者的命運。想到他曾那樣艱難地活在世上,我就有一種難言的憐憫和悲痛。這位學者用生命詮釋了一種從五四時代開啟的中國知識分子新傳統,為了堅持理想追尋真理而不惜與整個時代漸行漸遠,進而對抗。他的一生無論是廣受矚目還是遭到圍截攔堵,都是值得我們審思的歷史。他的故居就是史料,他的故居藏品就是一幅幅歷史畫面。驀然回首,殷海光已經定格在過去那個歷史的時空,幸好這個人已被他身後的時代尊崇,也被他身後的人們追慕。


歷史的航程已駛入2010年,距離殷海光離開人世已經整整40個年頭過去了,轉眼間五四運動的紀念日也已超過第90個周年。期間海峽兩岸的社會走向已發生了巨變,但在華人世界正在朝向或進一步鞏固自由民主的路途邁進的當下情境中,重提殷海光,重溫殷海光,重新走近這位20世紀的自由思想者,仍然具有反思過去、省察現狀、展望未來的相當價值和意義。而在現代中國及中華文化的思想史上,殷海光的名字無疑與五四難以割斷得開。


▋五四精神 獨立思想


誕生於五四運動爆發的1919年,一生對五四心嚮往之、一生秉持五四精神的殷海光,在其生命的最後關頭,他對自己一生的定位是「五四之子」、「五四後期人物」。作為「五四後期人物」,在五四之後的幾十年裡,殷海光繼承了五四時代激烈、全面的反傳統思想,無論是在報章雜誌撰文、大學講台授課、與友人學生聊天通信,還是在譯介國外學說、著書立說上,任何時候的殷海光都是傾其全副精力去抨擊中國傳統文化,並致力於傳播新思想,在時代舞台上顯示出啟蒙者的強大衝擊力量。


在1940年代,殷海光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反覆強調「獨立思想」,剖析極權主義的緣由,抨擊蘇俄及其附庸「戕害自由」的本性。1940年代末期,殷海光在中國大陸山河變色之際隨國民政府前往台灣,以在台大講授邏輯學與哲學、擔任「自由中國」雜誌的編輯主筆為生。此時的殷海光發覺五四啟蒙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在經歷了暴風雨式的國家動蕩之後,知識界所需要做的急切工作,就是要繼續五四人物的未竟事業,重建新的思想文化。


在這一念頭主導下,殷海光執意重新張揚五四的旗幟,以對五四時代的深刻體認去自覺擔負起五四未完成的使命,也開始了他一生最具鋒芒和光芒的時期。殷海光利用寫文章、出書、開座談會等形式,竭力傳播一些西方哲學思想、自由主義和五四精神,並以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準繩,批判黨化教育,批評專權時政。殷海光意圖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啟一種合理、開放而屬於現代的新精神,並引領青年和民眾的思想超越前進。這期間殷海光的大量政論文章在台灣民眾和海外的華人社會傳頌一時,成了當時的時代最強音。


在五四之後數十年內憂外患的時局下,五四精神在中國大地上早已殘缺不全。在兩岸進入對峙狀態之後,當許多早期的五四人物或向左轉或向右轉而不再散放昔日光芒,留在大陸的被政治力量的旋風吹倒,去台灣的因戡亂戒嚴的氣氛萎縮。此時,惟有殷海光在寂寞與橫逆之中,幾乎以一人之力對五四精神做悲劇性的重建,以一人之力使五四時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至於中斷、而能夠延續了幾十年之久。


殷海光的熱情,沛然莫之能禦;殷海光的學術,在冷靜清晰的狀態中求真探索。時至1960年代當殷海光年屆不惑之年,大陸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巨災,隨之台灣開始了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那麼,以中華文化為念以人類前途為懷的哲學教授殷海光,在嘆息涕泣之餘,思想上有無重大轉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殷海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在1960年代有了重大變化,也就是意欲對傳統開始進行創造的轉化。他已著手去做並試圖進一步去做的,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更新以及創造性的轉化,從而為自由、法治與民主在華人社會的落實提供文化養分與精神土壤。這無疑在中華學術史上是一種極具價值的設想。遺憾的是天不假年,這項帶有原創性的學術工作剛開展後不久,殷海光便帶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希望能再活15年」的心願,在半百之年因罹患胃癌離開了這個讓他愛,讓他歌,讓他哭的人世。


▋道德典範 精神常存


哲人逝去,其思永存。當後人研究殷氏理論體系,會發覺殷海光不但秉持而且傳承批判五四精神。殷海光提倡「科學」,是在五四運動高潮時期表現的激越色彩褪去的時代裡,注重純理性知識,主要偏重的是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也就是理性態度。殷海光堅信科學方法乃是一個使人頭腦清楚不受騙的工具,更進一步,殷海光認為此種意義上的科學,有著其強大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能為實現民主政治創造學理上的條件。


殷海光在1969年逝世前夕曾寫過一篇文章「五四的隱沒和再現」,哀嘆「五四的思想的進度在中國實在太慢」。40年過後,我們既看到五四思想在華人土地上開花結果的喜人景象,又看到五四思想被扼殺被扭曲的尷尬情勢。作為20世紀中國最徹底的自由主義者,殷海光的那些對政治民主、科學理性、個人自由與個性解放的闡釋及呼籲,直到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其現實意義。


雖然殷海光以50之年英年早逝,囿於年齡和時局的因素,致使在其學術專業邏輯學與分析哲學上並無太大原創性的貢獻,但是歷史已經做出結論,殷海光的最終成就是在道德人格上的。殷海光之所以令當世及後世崇敬,在於他所扮演的啟蒙者角色,在於他身處蒙蔽與壓制環境下表現出來的道德熱情與卓然人格。這種道德人格,是20世紀華人思想界漫漫長夜裡開放的一朵奇葩。(文、圖/楚寒)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