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習慣的動物
什麼是習慣呢?就是不要思考判斷,自然就會去做的動作。對於家裡的貓狗這是絕對必要的;何處可以方便?總不能讓她來思考判斷。 可惡的是家裡可以不養貓狗,卻很難沒有小孩。小孩雖然也可以養成按時做功課的習慣,卻不能幫他把功課「做出來」。因為所謂「功課」,尤其是數學,恰好就不是「動作」,而是一種必須不斷運用「思考和判斷」的深層心智活動。
過去的教育,一直沒有看清這一點,總以為國語等於寫字的動作,數學等於計算的動作,而上學則是所有這些動作的總和,為了把總和加大,唯一的辦法就是再多做一些動作,就是補習!
數學不好怎麼辦?標準答案就是「多做題目」似乎從來沒有人指點小孩,可以先把書上講的道理多想一想。這也是「創新教學,九年一貫」新課程現在遇到的難題。當教學的方法更活潑,學習的內容更多樣,依照舊「習慣」行事的師長們就害怕了,因為,要不是沒有一定的動作來讓小孩熟練,就是自以為小孩要熟練的動作比從前更多…,其實,教養小孩,到底不同於飼養貓狗,不能只看他做了多少動作,表現了什麼行為,而是要關心他腦海裡進行了什麼活動。不僅是數學需要「想想」,為了迎接廿一世紀的挑戰,我們的小孩必須從小就培養思考的能力,建立多樣的思考模式,對每一件事情都從不同的角度多想一想。
我們至少得想一想「人是怎麼學習的」。人的學習和動物不同,不是在行為上熟練新動作,相反的,是在思想上不斷的打破舊習慣。只有動物才是習慣的產物,而人絕不是習慣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