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健康] 中醫治療有效舒緩痛風疼痛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中醫治療有效舒緩痛風疼痛

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

發病主要原因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病因部分患者由於先天性的缺陷引起尿酸生成增加;或是由腎臟的尿酸排泄減少,導致高尿酸血症。常伴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繼發性病因可由腎臟病,尿酸排泄減少;血液病細胞破壞,尿酸生成過多;藥物利尿劑、降壓藥、小劑量阿司匹林、慢性鉛中毒等多種原因引起高尿酸血症。通常在一定誘因如:勞累、受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季節變換、手術外傷、暴飲暴食、飲酒等,特別是高嘌呤飲食習慣,是誘發痛風發作的最重要因素。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尤以中年男性為多。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伴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腎損害致腎功能不全者,癒後較差。

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以暴發性,常於夜間驟發,劇痛性,非對稱性,多單關節,好發於第一蹠趾關節,局部皮膚暗紫紅腫,可自行緩解,間歇發作為特徵。

痛風的治療關鍵是堅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急性期應用秋水仙素或消炎止痛藥等。間歇期首選別嘌呤醇(Allopurinol)減少體內尿酸生成,或選用丙磺舒(Benzoic acid)等以增加體內尿酸的排泄,並配合鹼化尿液的藥物。提倡低嘌呤、低脂肪、低熱量,多飲水的飲食,適量體力活動等是防治痛風的重要措施。

痛風在中醫臨床中屬痺症的範疇。與中醫的熱痺、風溼熱痺、歷節病(又稱歷節風、白虎病、白虎歷節風)、痛風等相類似。

中醫認為痛風病變在筋骨關節,其本在脾腎,皆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功能障礙所致。先天稟賦缺陷,或年老體虛,又素嗜肥甘厚味、酒醴無度、勞倦失調、損傷脾腎,致脾失健運、升清降濁無權;腎失氣化,分清別濁失司;或兼反覆外感風寒,侵襲經絡,氣血津液受阻,從而溼熱痰濁內生,流注瘀聚脈絡肌肉、筋骨關節,引發關節紅腫灼痛、肌膚間結節,痰濁瘀腐則潰流脂濁,痰瘀痼積以致僵腫畸形,濁毒積聚腎間則成石淋。初病在經、在絡,邪實為主,以溼熱痺痛為先,久則深入筋骨,累及臟腑,虛實夾雜,病情遷延,脾腎損傷,運化洩濁功能障礙而產生重症。

在治療方面,急性期突發關節劇痛,每於夜間痛醒,得冷則舒,活動困難,或伴發熱、心煩、關節紅腫灼熱、觸痛拒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療應祛溼清熱,洩濁通絡。藥用忍冬籐30克、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毛冬青30克、玄參15克、當歸12克、沒藥10克、牛膝15克、防己15克、秦艽15克、七葉蓮30克。加減法:血瘀明顯,選加桃仁、赤芍、澤蘭、三七等。指腕關節疼痛,加桑枝。痺痛甚,加蜈蚣、全蠍。

在急性期緩解之後,關節持續疼痛,不能活動,夜間為甚,反覆發作,遷延日久,或伴倦怠、關節腫脹、暗紅、僵硬、畸形、舌暗紅苔白膩。多見於痛風性關節炎的慢性關節炎期。治宜利溼洩濁,祛瘀通絡。藥用黃耆30克、蒼朮12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毛冬青30克、炮穿山甲10克、當歸12克、三七末6克(沖服)、牛膝15克、白芍15克、威靈仙15克、七葉蓮30克。

久病尿酸仍高,關節僵硬,或有浮腫麻痺'、痛風石沉積,或痛風石結節破潰流溢白濁漿末,或伴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納呆嘔惡,治宜健脾洩濁,祛瘀通絡。藥用黃耆30克、防己15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蠶沙15克、赤芍15克、毛冬青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更甚者痛風性腎炎,尿酸石形成,或伴頭暈、頭痛、腰痛尿少、心悸浮腫、舌暗紅苔少,治宜補腎洩濁,祛瘀通絡。藥用熟地黃25克、山藥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車前草30克、杜仲15克、黃耆30克。

外治可用雙柏散(大黃、薄荷、黃柏、側柏葉、澤蘭,共為細末。)調成膏狀,冷敷患處,每天一貼。

飲食上,可大量飲水,盡量不吃含高嘌呤的動物內臟、魚卵、濃雞湯、牛羊肉、香腸、鹹魚、蝦米、蘑菇、花生米等,嚴格限制酒類、咖啡與辛辣食物。反覆發作是痛風的特點,高尿酸血症是重要的標誌,控制高尿酸血症是治療痛風的關鍵。患者必須嚴格遵守痛風膳食原則,中藥有一些降尿酸作用的藥物,如:土茯苓、萆薢、蠶沙、薏苡仁、車前子、金錢草、秦皮、秦艽、威靈仙、豨簽草、地龍、淫羊藿、山慈菇等。食療可加用綠豆、蠶豆100~500克,有降尿酸作用。至於痛風石結節及關節病變,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病的形成,關鍵仍是積極降低血尿酸,堅持利溼洩濁,祛瘀通絡,同時調補脾腎,去除惱人的病兆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