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時程、解答、禁忌》3觀念 教養WHY寶寶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時程、解答、禁忌》3觀念 教養WHY寶寶

好問3進程‧感官、肢體、發問

慾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每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孩子,其行為背後,除了代表深切的求知慾望,更象徵著深不可測的發展潛能。當孩子表現出好問的反應時,理應父母該為寶貝的成長倍感驕傲;但隨著孩子的「好奇」,如滔滔江水般源源湧出,父母面對孩子的好問,似乎開始難以招架。臺安醫院敦南心智發展中心技術長柯乃綺指出,好問寶寶認知養成,主要歷經「感官鎖定」、「肢體探索」與「疑惑發問」等3大階段。

「感官」收刺激

別以為新生嬰兒每天只顧喝奶睡覺,對於新鮮事物、新奇刺激均無動於衷,還不會開口表達想法的新生兒,除了透過哭聲傳遞需求外,還會利用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部位,接收刺激,展現認知。

所以,當襁褓中的小寶貝,圓圓大眼不停地搜索、注目,家長應讓孩子盡情接受刺激,以便建立日後的認知基礎。

「肢體」展好奇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開始會坐會爬時,表達好奇心的方式,將漸趨成熟;從單純的「注意」,演變到更複雜的「探索」,等小孩行動能力逐步養成時,對於感到「好奇」的事物,除了目光注視、咿咿ㄚㄚ地發出聲響,還會伸出小手小腳抓取、觸碰,如此的肢體反應,代表孩子發展已進入另一階段。父母可別一昧以為孩子不懂事,適時地放任探索,將有助於學習啟蒙。

「發問」求解惑

「語言發展與認知養成是同時進行!」柯乃綺技術長表示,從孩子約2歲大,會說出簡單詞彙開始,即進入好問的高峰期。台北市立康寧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吳柏姍也指出,寶寶的好問行為,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

4階段‧「疑問」難度 由淺入深

所謂發問,就是針對不解之處,利用所學語言,向他人提出詢問。柯乃綺技術長表示,當孩子從「語言前期」邁入「語言期」後,依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完整度,「好問」的熱門問題也就各不相同。以下,依照寶貝年齡演進,區分下列4大「好問」階段,為您說明。

階段1:12~24個月大的孩子

已經開始利用「語言」,作為對外溝通工具。受到詞彙發展尚處起步階段,早期多使用「媽媽,抱抱!」、「杯子、喝水水」等2~3個字彙組成簡短語句;而對於抽象情境,語言尚可針對1~2個簡單情境,來表達感受。

階段2: 24~36個月大的孩子

約到2歲後,因為孩子累積的單字越來越多,語句組合也就漸趨多元。由於「語言」已成為的「主要」溝通工具,此時孩子的「好奇心」,也就由此展露。

柯乃綺技術長提到,2歲小孩問句,多以「這是什麼?」為主要呈現。透過家長對於「這是什麼」的解惑,孩子正藉由「發問─吸收─學習」的過程,快速累積知識基模,儲備更複雜、精確的認知發展及語言表達。

階段3: 36~48個月大的孩子

3歲大的孩子,隨著聽語、認知能力的再次演進,已經開始可以從傾聽過程中理解學習;除了在簡易問答(如:他是誰、這是什麼等)表現更加順手外;對於較為深入、抽象的情境式問句(如:他為什麼在哭、你為什麼都不笑等),也會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變得更為豐富。

階段4: 48個月大以後的孩子

邏輯觀念越來越清晰,已經可把「為什麼」,跟所觀察到的問題,進行因果相連;而針對較複雜的人際關係認知(如:見到長輩為什麼要問好),也能充分理解。

另外,4歲後的大小孩,與人交談時所用的文法已經幾乎等同大人,即使對於難度較高的「假想性」情境、行為(如:如果…,會如何?等),也能融合疑問,精準提問。

吳柏姍園長同時表示,只要孩子的生活經驗、刺激夠豐富,隨著語言時程發展,「好問」現象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頻繁出現。

2狀況‧寶貝大展求知慾

站在正向的教育觀點,孩子為了探索世界所興起的求知慾,父母應從旁支持,並給予鼓勵。但吳柏姍園長指出,可不是所有好奇寶寶,都是求知慾旺盛的小小知識家;倘若小寶貝得不到父母充足的愛與關心,部分會以「奪命連環問」方式,吸引家長目光。

吳柏姍園長提到,「好問寶寶」多擁有較為活潑、不怕生、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人格特質。柯乃綺技術長也認為,因「好問」行為所衍生的人格表現無關優劣好壞,家長最好保持開放心胸,耐心以對。

當父母親面對家中「好問兒」時,到底該如何「整治」?吳柏姍園長與柯乃綺技術長均建議,家長不妨先觀察、分辨小孩問題的發問動機,究竟是好奇心作祟?還是依賴心使然?再決定如何處理,擺脫焦頭爛額、疲於奔命的慌亂窘境。

‧ WHY寶寶優點:懂思考、有創意、邏輯佳、主見強、知識豐。

‧ WHY寶寶缺點:耍調皮、少穩重、過堅持、好強辯、缺耐性。

狀況1:寶寶愛發問─其實是想吸引目光

有的好問寶寶之所以有滿肚子疑惑,倒不是真的求知慾強,而是想引起父母的關心和注意。吳柏姍園長表示,面對這類好問兒,父母一定要避免嚴厲指責或面露不耐;除了耐心回覆問題外,同時給予充足安全感與真心關懷,孩子就能在正向回饋中,降低無謂發問的頻率。

狀況2:寶寶愛發問─其實是想增廣見聞

倘若家中小寶貝的好問行為,是為了求知而提問,爸比媽咪應該為WHY寶貝的「勇於發問」予以掌聲鼓勵。面對孩子五花八門的各式問題,家長除了依照孩子的認知、理解程度「對症下藥」外;「實話實說」不誤導,也是解答疑惑的重要關鍵。

柯乃綺技術長提到,如果孩子所提出的問題,是爸比媽咪可以解答的,千萬別嫌孩子問題煩人,就胡亂搪塞;若孩子的疑問過難或太天馬行空,家長千萬別不懂裝懂,陪著小孩一起探索、思考,也能從「好問」中,得到出乎意料的收穫喔!

小叮嚀:父母心態正向 化「疲勞轟炸」成「教養利器」

吳柏姍園長表示,孩子之所以會因好奇而發問,絕大部分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經驗觀察。「好奇」乃人類天性使然,但受到家庭教育環境,以及每個孩子先天氣質差異等因素影響,使得小孩對於事物展現「好奇」的方式不同,「好問」程度,將因人而異。

「好奇,是正向學習的基礎動力!」柯乃綺技術長認為,因為好奇所衍生的「好問」,的確能藉此激勵、培養思考能力。她提醒父母,千萬不要視好問寶寶為「麻煩製造者」,孩子肯主動提問,其實有助於父母教養。

吳柏姍園長也建議新手爸媽,不妨「打蛇隨棍上」,把握孩子每一次提問,適時予以機會教育,順著孩子的疑問,耐心地用他能理解的語言解釋,只要滿足了寶貝對「知」,的需求,孩子自然不會無故發問找麻煩。

爸比媽咪若因工作疲累或知識不足,無法立即替寶貝解惑,此時最好據實說出自己想法,(如:「媽咪上班很累,現在沒辦法幫你想辦法」、「這個問題剛好我也不懂耶!」)轉化孩子凡事「立即求知」的習慣,學著與孩子一起找答案,或建立孩子先思考,父母後解惑的養育模式;如此不但能滿足寶貝的求知慾,還能達成有效率的親子教養。

5大熱門提問‧新手父母小心接招

從無知、摸索到發問,孩子從零開始的認知成長過程中,透過「發問」,是學習最快的途徑。感覺敏銳的幼兒,由於沒有世俗眼光包袱,好奇心遠遠勝過成人,問題提問千奇百怪,依照年齡與認知發展進程,柯乃綺技術長與吳柏姍園長就臨床諮詢與實務教養上的觀察,舉出孩子熱門的「發問題庫」,有以下5點:

簡單問句,具體回答

「這是什麼?是桌子。」從孩子無意義的呢喃兒語,到開始發揮好奇本性,提出單字類的問句,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清楚」地解決寶貝心中的疑惑。針對孩子提問,立即、具體的告知正確答案。

而等到孩子知曉的字彙越來越多,對於語句拿捏越來越精準,父母親可視家中幼兒語言學習與認知發展的快慢,適時加深對話複雜度,例如:「這是什麼?是黑色桌子,黑色的木頭桌子。」

不同環境,增加經驗

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生活中環境與空間的變化,其實,孩子敏銳的感受度,遠超乎我們想像。柯乃綺技術長舉例提到,當小孩問父母:「為什麼公園裡有溜滑梯?」此時,父母可告知小寶貝公園的功能屬性,是一個休憩娛樂場所,溜滑梯之所以出現在公園,是為了扮演陪小朋友遊玩的角色,藉以建立孩子對溜滑梯、公園與玩樂的認知。

等孩子再更大一點,進入幼稚園時,也許會對幼稚園怎麼也出現溜滑梯?表達心中困惑;這時,順應孩子的認知成長,家長可以再更深入地為孩子解釋:「溜滑梯是玩樂工具,在公園可以隨時玩,但在幼稚園只能下課時玩。」

透過增加經驗的方式,告訴孩子環境的多變性,以建立小孩在面對不同環境時,所需因應的多元認知。

自我性別,典型印象

「為什麼他是男生,我是女生?」從孩子學習如廁開始,男女性別差異立即浮現。寶貝對於男女性徵的疑惑,可是令每對新手父母語塞的大問題;因生理構造所衍生的差異行為,若孩子對此心生不解,家長不妨以自己作為案例教材,依照孩子的認知理解範圍,為其建立「典型印象」。

等到孩子進入幼稚園,接收團體生活的洗禮,生活經驗一旦豐富(例如:從幼稚園觀察到男寶寶都站著尿尿,女寶寶都坐著尿尿),對於自我性別的認知,就會更加完整。

情緒觀察,連結生活

喜怒哀樂,是除了語言之外,另一項重要的「非語言表達」,高興開懷笑,傷心臉悲苦,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孩子其實也懂得模仿父母的情感抒發,「媽咪,惜惜!」伸出小手輕拍肩膀,小孩也能分辨出不同情緒的反應。

而對於進入幼稚園的大小孩來說,對於情緒觀察更加細微。「為什麼他在哭?」藉由認知、理解對方情緒後所提出的疑問,家長可連結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透過他人的情緒反應,教育自家寶貝建立「同理心」,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就能正確解答孩子對於情緒反應的種種疑惑。

人際互動,建立規矩

「為什麼我的玩具要讓弟弟玩?」、「為什麼看到長輩要問好?」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到的人事物日趨複雜,不論是同儕團體,或是傳統的社會規範,難解的人際互動方式,總讓原本生活單純的孩子百思不得其解。

面對無特定答案的人際互動問題,當孩子提出疑問時,父母無需一開始就把人性的複雜面完整呈現;協助孩子建立「固定規矩」,勝過解釋複雜的人際習題。

因為孩子還分不清所謂的「模糊地帶」,適時採取「非黑即白」二元定位,有助孩子釐清答案,也能便於家長解釋。

以搶玩具為例,家長可以「好小孩」與「壞小孩」的行為做一對比,告訴孩子,懂得分享、保有禮貌、平等互惠,是屬於好小孩的作為;並以鼓勵、稱讚的方式,化解孩子的不平與疑惑。

5禁忌!教養WHY寶寶

有別於西方學生總是樂於闡述想法,表達疑問;東方學生在課堂上老是謙虛害羞、得過且過,學習效果自然相差許多。其實孩子愛發問,是個良性的人格特質,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沒耐心、不了解,而抹殺孩子的提問。

面對肯主動溝通的好問寶寶,新手父母該把握這難得的親子交流時光,解惑之餘,以下5禁忌,爸比媽咪請記得避免:

禁忌1:不因疲累、沒心情等情緒因素,指責或禁止孩子發問

如果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累到不想說話,可以委婉地告知孩子自己當下狀況,並承諾稍後與之討論。

禁忌2:答案回應具體,不答非所問

由於小孩理解能力有限,父母親解答好問寶寶疑問時,回答最好清楚且具體,避免答非所問,以防孩子認知混淆。

禁忌3:不懂的問題,絕不逞強

面對孩子五花八門的問題,不是所有父母都是萬事通,如果「不幸」被孩子考倒,爸比媽咪也不必感到顏面無光,改當孩子的同學,一起尋找答案,教學相長,絕對比不懂裝懂更有意義。

禁忌4:不排斥孩子反覆提問

千萬不要怒吼、咆哮好問寶寶,孩子在受到責罵及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時,很容易因此備感挫折,失去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如此一來,孩子因滿腹求知慾反覆提問,家長因極度不耐持續開罵,長期惡性循環,親子關係將急速惡化。

禁忌5:傻問題不嘲笑

如同白紙般純潔的孩子,就是因為對周遭事物好奇,才會出現好問行為。當孩子問出好笑、異想天開的傻問題時,家長最好可以認真回答,並懂得適時欣賞孩子的純真,一昧嘲笑、責罵,只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無助解決問題。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