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膳】人參誤服殺人
作者﹕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以吉林撫松縣產量最大,品質最好,稱吉林參。野生者名「山參」;栽培者稱「園參」。園參一般應栽培6~7年。鮮參洗淨後乾燥者稱「生曬參」;蒸制後乾燥者稱「紅參」;加工斷下的細根稱「參鬚」。
清代醫家陳士鐸在其《本草新編》對人參的論述:『人參,味甘,氣溫、微寒、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中有陰,無毒。乃補氣之聖藥,活人之靈苗也。能入五臟六腑,無經不到,非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腎也。五臟之中,尤專入肺、入脾。其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腎者十之三耳。』
人參之補性讓眾人趨之若鶩,醫界有諺語云:「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說明世人喜進溫補而忌攻下的用藥心理。以下就介紹一個「人參誤服殺人」的反例,藉此警告世人,不可濫服人參的道理。
『人參誤服殺人,在富貴家不一而足。先曾祖通奉公在四川重慶府同知任內,奉旨馳驛入京視疫。一時求診者充門塞戶,至三鼓甫散,忽儀親王以福晉病甚,遣官來迎。公以疲乏已極,固辭不往。使者傳王命謂,即以夜深不能至,請先付丸藥服之,俟質明再迓(迓:迎請)。公既不知為何病,又無從得藥,適案上有萊菔子末一包,遂以與之曰:「姑服此,明日再診可也」。蓋取其服之無礙,暫為搪塞耳。次日公尚未起,聞馬蹄聲隆隆,王親乘車來,一見即謝曰:「福晉正悶躁欲死,靈丹一服,頃刻霍然,已安睡至今。今請偕往復診。」公至邸視之,則風寒微疾,誤服人參所致。萊菔末適解之,故見效如是之速。然不敢明言,致太醫官干譴。乃定一祛風之劑而出。數日後,王厚酬焉。通奉公恒舉此以為笑柄。』
此文作者為清朝讀書人陳其元,在其《唐閑齋筆記》卷11「人參誤服殺人」卷中記述。文中大意為:
由於誤服人參而喪命,這樣的事情在富貴之家常有發生。陳其元的曾祖父出任四川重慶府的同知期間,奉皇帝聖旨入京治病,一時登門請求治病的人多得堵塞住了門窗。一天,他一直忙到半夜三更,病人剛剛散去,忽然一位親王因為夫人病重,派了官員來請他入府診治。他因已經疲乏到了極點,堅決推辭不去。來人轉述王爺的話說,假使夜深不便前來,那就先取回丸藥服下,等到天明以後再來迎請。陳的曾祖既不知道這位親王夫人得的是什麼病,又沒有辦法給她發藥,恰好桌子上有一包蘿蔔籽末,便隨手拿了交給來人,說:「暫且先服此藥,待明日我再去診治吧。」
當時,他不過覺得反正服下蘿蔔籽末不會產生什麼妨礙,權且借來搪塞一下罷了。第二天,陳的曾祖還沒有起床,就聽得外面馬蹄聲隆隆,王爺親自乘車來到門上,一見面就感謝說:「昨夜夫人正煩悶焦躁得死去活來,一吃下先生的靈丹妙藥,馬上精神一爽,接著就一直安睡到現在。現在特請先生和小王一同進府再診。」
陳的曾祖進王府診視,原來是微受風寒小疾,誤服人參湯所致。蘿蔔籽末恰好解了人參的藥性,所以見效才如此之快。但是他又不敢明白地說出來,害怕因此而受到大醫院醫官的譴責,於是開了一副祛風的方劑始出了王府。幾天以後,夫人痊癒,親王拿出一筆豐厚的酬金來感謝他。後來,陳的曾祖便經常地把這事當做笑柄,說給大家聽。
感受風寒是不能進補的,人參大補肺腎之氣,適足以致禍,而萊菔子恰為人參之解藥,真是無巧不成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