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感覺統合更好,而願意花費金錢上各種課程,實際上,對一般的孩子來說,只要父母在平日多給予機會讓他練習,讓感覺與肢體動作得到良好的整合及發展!
究竟什麼是「感覺統合」?簡單來說,就是各項感覺能與肢體動作做整合,感覺就是各項知覺,當大腦整合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本體覺與前庭覺等外在的信息,並配合做出適當的反應及肢體動作。
從各種感覺認識世界
的確,孩子一出生,就透過各種感覺開始認識世界,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例如,剛出生的孩子雖然視力不佳,並無法清楚辨認媽媽的樣子,但他仍可從味道、聲音來認識媽媽。隨著各項知覺能力逐漸進步,肢體動作日益熟練,透過大腦的指令,讓動作可與這些感覺整合在一起,如看到媽媽朝自己接近,就會把手伸出來要「媽媽,抱抱」。
在嬰兒床上,媽媽常掛一些旋轉玩具,當玩具放出音樂及旋轉時,音樂及視覺刺激會吸引寶貝的目光注視;然後他慢慢想伸手摸玩具,一下摸不到,再試,經過眼睛的目測並揣測距離,配合肌肉的伸展,孩子終於能順利摸到玩具,進一步感受到玩具的材質、形狀。父母在用心照顧孩子是否吃飽、營養是否足夠、身體是否健康時,更重要的責任是,協助孩子認識世界,累積經驗,學習如何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
失調易阻礙學習進度
當感統「失調」──就是孩子有知覺或動作的障礙時,容易阻礙很多事物學習的進度,如口腔敏感的孩子,不敢吃硬的或軟的東西,在更換副食品時需要更久的適應期,往往會讓爸媽覺得很辛苦而遷就孩子,但少了嘗試吃新食物的練習機會,口腔肌肉的能力顯得更弱,更無法順利咀嚼食物;至於觸覺敏感的孩子,對衣服材質很敏感,每每換衣服時,總是哭鬧不休;但不敏感的話,又容易疏忽危險的存在,就像小嬰兒包尿布時,明明尿布中已有屎有尿,不過,他不會因覺得不舒服而哭鬧,使得父母有時會忘記幫他更換尿布,容易造成尿布疹,或即使跌倒受傷了,也不會因為痛而哭泣,等到父母發現孩子有瘀青傷痕時,也許是一兩天後的事了。
孩子會一直在嘗試中,讓自己的感統能力不斷進步,當10歲時,整合的表現將趨於穩定,在這之前,尤其是三歲前的孩子,就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遊戲中,體驗不同的感覺與回應的方式,好增加自身的經驗。
個案‧不想走路‧耐力更差
一歲兩個月的敏敏,是父母的寶貝女兒。不過,讓父母頭痛的是,敏敏會自行走路了,卻很不喜歡自己走,每回出去玩,才走一兩步,就撒嬌要爸爸抱抱,寧可當無尾熊,也不願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像個電力十足的小車子到處走走,偶爾高興,才會要求下來自由活動,但時間並不長。
媽媽發現別的孩子已經可以牽著著爸媽走路走很遠,有的甚至會跑步了,她會要求敏敏自己下來走路,還刻意帶她去好玩的遊樂園或動物園,希望能引起敏敏自己走路的興趣。而爸爸的態度也不是不希望敏敏可以走得更久,只是愛女心切的他,受不了敏敏的哭聲哀求而心軟,為此,夫妻倆經常有所爭執。
遊戲中學習發揮能力
敏敏會走路,不過,因練習機會少,下肢的肌肉耐力低,所以,走個幾步就會覺得累,但是,父母要注意,愈不讓敏敏練習走久一點,會讓其他大動作的發展一再被延緩。想想,孩子剛開始學走路時,動作相當不穩又常跌倒,但在持續的練習中,大腦會整合了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加上一次比一次走的更好的自信及了解探索世界的樂趣,最後,孩子終於可以自己放手走路了。然後,會跑、會跳、會爬樓梯,甚至再發展邊跑邊玩球、接球等動作,每一個環節都蘊藏複雜的知覺與感覺的整合,只要有一環節的能力較弱,如視覺判斷與動作協調性不佳,動作就會跟不上想法,能力就會與正常表現的距離愈來愈遠。
建議敏敏的父母應積極的陪女兒練習走路,如爸爸扶著女兒在後面走,媽媽拿著有趣的東西在前面吸引敏敏,提高敏敏想自己走路的興趣,或是讓敏敏自己推著玩具車到她喜歡的地方逛逛,對敏敏這個年紀來說,就是要在遊戲中學習,讓她的能力得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