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傳遞時,在深海區浪高極小而不易察覺。傳遞到岸邊時,浪高突然遽增,令人來不及防備。
2004年12月26日上午,一個規模高達9.0的強烈地震撼動印尼蘇門答臘西部海域,就在地震剛發生不久,南亞各國對鄰國印尼的強震感到震驚時,巨大能量卻正悄悄沿著寬廣的印度洋迅速朝他們而來,猛烈襲擊沿岸地區與島嶼,高達數公尺的海嘯,吞噬至少25萬人的珍貴生命。這場海嘯浩劫,喚起全球對海嘯研究與預警的重視。如果印度洋能夠具備海嘯預警機制,便能在強大地震發生後,監測能量在海面上傳遞的情形,及時發出警報,則可以避免許多傷害。
海嘯的產生,源自於海水突然受到巨大能量的干擾(如地震造成的海底變形、海底山崩、海底火山爆發或隕石撞擊等),在垂直方向產生強烈擾動。因深度越大時,波浪傳遞的速度越快,因此巨大能量在深海區域的海面會形成速度極快(時速可達700公里以上)、波長極長(可達100公里)但振幅可能僅數十公分的波浪,即使海面上的船隻也難以察覺。
當此巨大能量到達岸邊,因海底變淺,海浪受阻而速度變慢,便沿著海底斜坡上溯疊加,使浪高急劇增加達數十公尺,侵入沿海可達數公里。並非所有海嘯都會造成災害,有些海嘯高度只有幾十公分。
造成海嘯的原因中,以海底的淺層強震最為常見。因此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台灣,對海嘯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太平洋是全球海嘯發生最頻繁的地區。由歷史海嘯記錄發現,雖然相較於同樣面臨太平洋的日本與夏威夷等地,台灣發生海嘯機率較低,但仍然曾有過多次災害性海嘯。
海嘯依來源可分為遠洋與近海,台灣的遠洋海嘯來自太平洋,但因台灣東部海岸地形陡峭,海底深達數千公尺,從太平洋傳來的波浪受到阻擋易折射出海,不易沿海岸上溯,對台灣影響較小。但是在陸地邊緣的近海區域產生的海嘯,則須提高警覺,尤其若地震引發海底山崩,將對沿海區域造成更大災害。例如1867年發生在基隆的海嘯,根據記載,海嘯高度達7.5公尺,但該次地震規模卻只有7.0以下,因此可能是引發了海底山崩。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馬國鳳解釋,該次地震所造成的海底破裂面走向與基隆海岸平行,使海嘯波浪迎面撲向岸邊,而海底斜率平滑使海浪易於上溯堆積,也可能是造成災害較嚴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