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考古學家衛聚賢先生在民國六十二年所著作之「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論著中指出,早在哥倫布之前,中國人既已登陸了美洲大陸。根據所蒐集到的證據指出,在祕魯、墨西哥等地都發現到中國早期的文字,以及中國特有的花紋圖案、民俗及器物。
衛先生在民國五十一年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件事,當時他在嬝炕u春秋」時看到一句話「六鷁退飛過京都」,唯一會倒飛的鳥只有蜂鳥,而蜂鳥只有美洲才有,中國人在數千年前怎麼會知道有蜂鳥的存在呢?自此他開始持續研究中國早期與美洲之間的關係,經過多年的資料蒐集和考證,於是發現中國人確實比哥倫布早兩千年就到達了美洲。
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兩位海洋考古學者也有同樣的發現。墨瑞迪教授和皮爾遜教授在1975年加州南部海岸外,研究被發現的一個重達二百八十磅的中空石錨,他們認為這種石錨不可能是美洲的產物,反而與中國南方海岸的巨石相近。此外陸續也發現了八塊可辨認的物體,包括五個重錨、兩個壓艙的混和錨,還有一個壓石。由於沉睡海水中已久,石塊表面產生了後達三公分的錳,這種錳衣約每一千年才會積聚一公分。後來這些石塊經過明尼蘇達大學、洛杉磯州立學院和國立台灣大學的分析鑑定,一致指出這些石塊確實與中國南方海岸巨石極為近似,而形狀大小也與兩千年前古中國船隻所用的錨完全一樣。
1965年,在祕魯北部禧玉山的洞穴中挖出一尊銅鑄人像,人像的雙手個握著一面石牌,各寫著「武當山」三個字。根據字體推算,應當是屬於西元六到七世紀的文字。而另有一裸體男銅像,也兩手各持有「或南田井」的字牌,大約是屬於十世紀時的中國文化。
此外還有釵h的文物出土。在墨西哥一處高山石壁上刻有「木武本」的字樣;出土的陶器上有中國的「天」字;玉璧上有「明月松間照」字;墨西哥又發現了一個寫有「大齊田人之墓」的墓碑;祕魯公園中也陳列著一塊有「太歲」的古碑,還有中國特有的「饕餮」花紋都出現在美洲印地安人的器物中。還有另外一個驚人的發現,一支叫做威哥爾印地安人的族人長的和中國人非常相似,而另有一族的印地安人語言中,「你我他」的發音竟與古代中國人的發音相近,很有可能這些印地安人的文化受到中國人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他們就是中國人的後裔。
中國大陸一位歷史學者方宗甫指出,古代中國人遠渡重洋也留有文字的記載,只是我們沒有認真的去發覺。他舉證在第五世紀的一位和尚慧僧,就曾紀錄他長達七千里遠到福山的探險經歷。慧僧描述了福山的樣貌,也看到了一種「福山樹」。方教授指出福山和福山樹,與墨西哥和產於墨西哥的一種植物非常相似。
因此我們咸信,中國人至少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而且絕不是單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