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每隔約兩千七百萬年就會出現一次物種大滅絕,所幸距離下一次發生還有約一千六百萬年,因此人類暫時毋須恐慌,但也不能從此高枕無憂,因為物種大滅絕偶爾會提前一千萬年發生。上一次大滅絕發生在一千一百萬年前,估計有十%的物種消失無蹤。
分析過去5億年地球史
英國每日郵報十四日報導,美國堪薩斯大學和華府「史密森尼學會」的科學家,研究過去五億年間地球發生的重大物種滅絕事件,並將其繪成曲線圖,結果幾乎可以確定,地球每隔兩千七百萬年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
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一九八○年代,有科學家認為太陽有一顆不發光、名為「復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這顆褐矮星運行軌道每隔兩千七百萬年,就會衝撞距離太陽一光年的歐特星雲(Oort cloud),導致大量彗星直衝地球而去,帶來可怕的災難。
不過,最新研究成果否定了這個理論,因為「復仇女神」運行軌道會因其他星體的作用而不斷改變,不可能遵循兩千七百萬年的時間規律。
小行星撞擊地球普遍被認為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六千五百萬年前,據信一顆直徑十五公里的隕石落在今天的
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附近,威力相當於十億枚廣島原子彈,終結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半數以上物種,並揭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繁榮興盛的序幕。這場浩劫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KT)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