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吸血鬼魚

吸血鬼魚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科學家們近年來每年都會發現約1.5萬個新物種,其中有很多物種的形狀非常奇特怪異,如外形醜陋恐怖的吸血鬼魚、細如面條的盲蛇以及粉紅色的千足蟲等。

 

  以下《新科學家》雜志評選出的一組外形最怪異的動物:

 

  1、吸血鬼魚

吸血鬼魚
吸血鬼魚

  發現地點:緬甸

  吸血鬼魚學名為“Danionella dracula”。圖中這條吸血鬼魚長約17毫米,長像很醜陋恐怖,幾乎通體透明,而且長有鋒利的獠牙,象傳說中吸血鬼一樣。“吸血鬼魚”是在2007年4月發現的,但直到最近才被正式命名為一個新魚種。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學家拉爾夫-布里茨博士稱這條通體透明的小魚“非比尋常”。他說:“這條魚是近10多年來發現的最令人驚奇的脊椎動物,這種魚的牙齒是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因為鯉科的其他3700多個成員都沒有牙齒,它們的牙齒早在5千萬年前就消失了。吸血鬼魚的牙齒是從頜骨長出來的,不是不斷進化的頜牙。”

 

 2、卡拉西方細盲蛇

卡拉西方細盲蛇
卡拉西方細盲蛇

  發現地點:巴巴多斯島

  卡拉西方細盲蛇應該是世界上最細小的蛇,只有10厘米長,細得有如意大利面條一樣,小到足夠蜷縮在一枚硬幣或鐘表之上。在目前的紀錄中,成年卡拉細盲蛇的體長最長也只有10.4厘米。上方顯示了一條卡拉細盲蛇與一枚直徑長24.26毫米的25美分硬幣並列的情況,可以作為此蛇體型的比例參照。卡拉細盲蛇以白蟻及蟻卵為主要食糧。這類細盲蛇的雌蛇每次只能產出一枚較大的蛇卵;初生幼蛇的體型,已足有母蛇的一半體積。卡拉細盲蛇似乎慣性以森林地帶為棲息對象,但現在巴巴多斯島上的森林已所余無幾,這對卡拉細盲蛇可能是一個威脅。基于暫時所知的少量卡拉細盲蛇只集中分布于巴巴多斯島的東部,因此其未來的生存空間是一個相當值得顧慮的生態問題。

 

  3、迷幻躄魚

迷幻躄魚
迷幻躄魚

  發現地點:印度尼西亞

  迷幻躄魚學名為“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它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不僅僅善于隱藏,還可以通過噴射推動力來逃避危險。迷幻躄魚的皮膚呈膠狀,顯現肥胖、肉質厚而松軟,它的皮膚上覆蓋著白色條紋,這些白色條紋是從眼睛呈放射狀向身體蔓延。這種白色素可以使它的皮膚色彩更加絢爛多彩,更便于混入海底五顏六色有毒的珊瑚叢中尋求庇護。迷幻躄魚在其面部的外輪廓可能有一種感官結構,就如同貓胡須一樣具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這種魚通過面部外輪廓感官結構能夠感觸到一些海底洞穴內部石壁的狀況,便于在珊瑚礁之間狹小的空間進行探索。這種魚的下顎長著2-4排不對稱的小牙齒,可用于咀嚼更小的魚類,蝦以及其他海洋生物。

 

  4、粉紅色的千足蟲

粉紅色的千足蟲
粉紅色的千足蟲

  發現地點:泰國

  這種千足蟲看起來顏色鮮艷,呈粉紅色。它的奇特之處在于能夠滲出一種氰化氫物質,聞起來就好象杏仁所散發出來的氣味,用于驅趕掠食者。千足蟲是泰國較常見的蟲類,對保持土壤品質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新發現的千足蟲體形與蜈蚣相似,但體色不是通常的黑色或棕色,而是全身呈現鮮艷的粉紅色,因此被命名為“粉紅色千足蟲”。據介紹,這種千足蟲生命周期為5年,有88條腿,身長約7厘米,能從腺體中分泌出毒素。它是田鼠和松鼠喜愛的食物,對于保持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為了防止濫捕,泰國科學家決定不公布發現的具體地點。

 

  5、象鼩

象鼩
象鼩

  發現地點:坦桑尼亞

  象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鼩類。最新發現的象鼩重約700克,和大個野兔差不多大小。象鼩因為身體外型保持了2300萬年都沒有發生變化,因而被稱為“活化石”。而這種動物被發現也屬偶然,一群探險人員前往坦桑尼亞原本打算拍攝森林羚羊,沒料到這些小動物無意中闖入了鏡頭,在相機里面留下了模糊的身影。2006年一支探險隊前往當地進行考察,並成功地捕獲了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經被鳥吃掉了一半。科學家們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約生活著1.5萬至2.4萬只巨型象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昆蟲,生活範圍應該是地處高緯度的森林地帶。象鼩的進食方式與食蟻獸相似,都是用舌頭將昆蟲卷入口中。此外,它們一般在地面下築巢,白天出來覓食。

 

  6、食肉鼻涕蟲

食肉鼻涕蟲
食肉鼻涕蟲

  發現地點:威爾士

  這種食肉鼻涕蟲早在2006年就發現于威爾士郊外的一個神秘花園中。它們居住于地下,以蚯蚓或其他鼻涕蟲為食。鼻涕蟲是由蝸牛轉變而來的,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或同體受精繁殖,產卵量約400多粒。食肉鼻涕蟲的殼退化為一石灰質的薄板,位于身體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內殼。這種蟲的身體經常分泌粘液,爬行後留下銀白色的痕跡。食肉鼻涕蟲生活在陰暗、潮濕處,白晝潛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動。它們在高濕和高溫的季節最為活躍,喜食植物,是農業的主要害蟲之一。

 

7、果蝠

果蝠
果蝠

  發現地點:菲律賓

  這只果蝠金發碧眼,臉上間斷長有灰白色條紋,看起來更像是一只狐狸,因此它也被稱為狐蝠或“民都洛島條紋臉果蝠”。狐蝠類最有名的是果狐,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到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島嶼上,也是蝙蝠中最大的種類。這種蝙蝠廣泛分布在非洲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一帶。有些種類喜好獨居,有些則集群居住。大多數果蝠棲息在樹林里的開闊地,但有些也棲息于山洞、岩石或者建築物中。

 

  8、褐色綿□

褐色綿□
褐色綿□

  發現地點:南極洲

  綿□發現于南極洲附近印度洋中4.5公里深的深海中,體長約為41厘米。這種魚的身體像果凍一樣松軟。綿□為近海底層魚類,通常棲息于水深40至60米的海區,大多匍匐海底,不遠距離洄游。這種魚類一般不結成大群,每年夏末秋初性成熟,生殖期為2個月左右。仔魚產出時與成魚同形,全長約為40毫米。仔魚離母體後即營底棲生活。幼魚主要攝食甲殼類,成魚除食甲殼類外還吃頭足類、魚卵和小魚等。

 

  9、管眼魚

管眼魚
管眼魚

  發現地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現時間:1939年

  管眼魚學名為“大鰭後肛魚”(Macropinna microstoma),最早發現于70年前。圖中這條管眼魚長約15厘米。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發現管眼魚擁有一個精致、透明、充滿液體的圓形頭部,好象飛機駕駛座艙一樣。由于眼睛呈管狀,此前科學家認為這種魚的視力相對狹隘。但最新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視力並不受到局限。管眼魚這種特殊的眼睛結構非常有利于收集光線,適應于太陽光無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環境。它們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狀眼睛搜尋模糊輪廓的獵物。科學家曾認為這種眼睛結構是固定向上凝視的,然而這樣它們將錯過正面迎來的獵物,因為用它們小而尖的嘴很難捕捉到獵物。管眼魚體長只有幾英寸,它的食物來源可能主要是小魚和水母。它眼睛中的綠色素能過濾射入水面的太陽光,幫助它能夠探測到深海中發冷光的水母,或者直接位于其頭部以上位置的獵物。當它們發現獵物之後,管眼魚將向上旋轉它們的眼睛,並朝向獵物游去進入獵食狀態。

 

  10、無肺青蛙

無肺青蛙
無肺青蛙

  發現地點:婆羅洲

  發現時間:1978年

  加都巴蟾(Barbourula kalimantanensis)是世界上唯一的無肺青蛙種屬。科學家在30年前第一次發現這種青蛙,由于它十分稀少,科學家們僅將它作為動物標本進行收藏,並未對它進行解剖。無肺青蛙體長不超過2英寸,它是一種行蹤難測、數量稀少的青蛙。它主要生活在印尼婆羅洲加里曼丹雨林地區的寒冷急流河域,它的皮膚十分光滑,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竟能夠生活在如此急流的水域之中。體內沒有肺使青蛙的身體變得扁平,這將增加它皮膚的接觸面積,有助于它們吸收氧氣。研究人員推測這種青蛙體內沒有肺,可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寒冷、急流的河水,在這樣的水域中富含大量的氧氣。同時,這種青蛙不會漂浮在水面上,相反會沉入水中,體內沒有肺能夠更好地沉入水中。

 

  11、能光合作用的海蛤蝓

能光合作用的海蛤蝓
能光合作用的海蛤蝓

  發現時間:1870年

  這種海蛤蝓學名為“Elysia chlorotica”,身體呈亮綠色。它以海藻為食,能夠吸收其葉綠素並偷盜一些植物基因,從而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為自身能量。一種可能是,當海藻在海蛤蝓體內消化時,它的關鍵基因和葉綠體一起被攝取進細胞。然後,這些基因被融入海蛤蝓自己的DNA,容許海蛤蝓自行生成必要的蛋白質,讓葉綠體繼續工作。另一種解釋是,海蛤蝓體內的病毒把海藻的DNA傳遞給海蛤蝓。但拉姆弗和她的小組還沒有發現相關証據。另一個驚人的發現是,研究者在海蛤蝓的性細胞中發現了海藻基因,這說明光合作用能力有可能遺傳至下一代。研究人員猜測,海蛤蝓從食物身上還獲得了更多的光合作用基因,但這些植物基因如何在海蛤蝓的細胞內繼續工作,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