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信仰告白的記錄
出埃及記這本經書可以說是一本記述以色列民族歷史的史書。描述上帝如何從埃及帝國的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使他們從原本是埃及人的奴隸,變成自由人的一部血淚之書。因此,說出埃及記是一本以色列民族的史書是對的。但是,如果說出埃及記是以色列民族信仰告白的反省記錄則更正確。
如同創世記那本古老的經書一樣,出埃及記也是由至少三種以上的資料交織編撰而成的,這些資料包括有:「耶」典的文獻、「以」典的資料和「祭司」的文獻等三種。在上述三種文獻中,以「祭司」的文獻最豐富,所佔的篇幅也最多,在總共四十章的篇幅中,「祭司」的文獻長達十六章之多。而這些資料多數是記述有關製造聖幕,以及與聖幕裡外相關的物品、祭典禮儀之條例規定。
這些資料的特色
每一種資料都有它的特色和強調的重點,這和資料出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觀點有關係。例如在出埃及前的十大災難中,「祭司」的文獻說摩西施行上帝透過他顯示出來的神蹟,埃及的巫師也會。但是,這些巫師所行出來的法術,不但不能解決上帝用這些神蹟所帶來的懲罰,相反的,是加重了災難的嚴重性,連巫師自己也逃避不了這些災難降臨在他們自己身上(出埃及記七:11—12、22,八:7、18,九:11)。「祭司」文獻這種寫法要表明一個信息:以人的能力想對抗上帝的旨意,不但毫無意義,簡直就是最大的愚蠢!
我們可以將這三種主要資料稱為「文獻」或「底本」,大致了解如下:
一、「耶和華文獻」,簡稱之「耶」典。這種文獻在和合本聖經譯文裡通常是用「耶和華」這個名稱在稱呼上帝(現代中文譯本已經改用「上主」了)。這是比較早期出現的資料,大約是寫於主前九百五十年的時代。這個資料的特色是比較喜歡用「擬人化」的方式表達上帝的出現。這個資料是從描述上帝的特性開始,例如上帝會生氣、痛心、會出現在人的面前與人對話。出埃及記第三、四章中記載上帝很清楚以色列人民的苦楚,因此要摩西代表上帝從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又如創世記第十八章描述的上帝,祂跟亞伯拉罕討論要懲罰所多瑪和蛾摩拉城犯罪的事。這種資料出現在所羅門時代,因為國勢甚強,人民生活甚為富裕,表明上帝與人之間的關
係非常親密,可以面對面交談。
這個資料描述人類心靈的動態,筆法相當細膩,有時會讓人感覺到作者好像就是在述說自己的經驗一樣。特別是在第七章至十二章中,埃及法老王那種反反覆覆的心態,以及不顧人民苦難的行徑,正好說出人心墮落的現象。
二、「以羅伊文獻」,簡稱為「以」典。這種文獻在和合本聖經裡通常是用「神」這個字來稱呼上帝。這個資料大約出現在主前七百五十年的時代,相差「耶」典文獻大約有兩百年時間,是來自北方「以色列」(或說「示劍」)的資料。這個資料在創世紀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色,就是上帝通常會在「異象」中或是在「夢」中出現與人講話。另一個特色就是上帝也會透過「夢」對人說出祂的旨意。在出埃及記這資料大多是與其他兩種文獻編撰在一起,但在頒佈十條誡命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則是以這個文獻為重(出埃及記第二十章至廿二章)。特別是在第卅二章
描述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並且強迫亞倫造金牛供人民敬拜的記事,都是由這個文獻所提供。
這個資料出現的時代,因為已經是戰亂頻傳,感覺上帝比較權威,距離人也較遠,不像上述「耶」典文獻所描述的,上帝會直接與人說話,而是透過忠心的僕人摩西代為轉達一切的法令、誡命。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人民中,走在以色列人民前頭,遇到危險的時候,「上帝的天使」會「轉到背後」去保護以色列人民免受傷害(出埃及記十四:19)。在曠野中,上帝透過「號角聲」來顯明自己的威嚴(出埃及記十九:13、16、19,二十:18—21)。
三、「祭司」文獻。這是祭司主筆的資料。大概是主前五百五十年時代的作品。這個年代也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以後的事了。在摩西五經中,利未記和民數記幾乎都是這個文獻的資料。作者對族譜很重視,對「立約」更在意。作者在文獻內可看到「秩序」的重要,因為祭司的工作與敬拜、獻祭等宗教禮儀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對「秩序」的要求也比起其他文獻重視。在創世記裡,作者透過創造的故事表明「秩序」,在出埃及記裡則用製造聖幕以及聖幕內一切的備品,說明和「秩序」相關的祭典禮儀。例如出埃及記第廿五章至卅一章、第卅五章至四十章等。
「祭司」文獻的作者之所以會強調敬拜禮儀、秩序等,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聖殿已不復存在,為了要保存聖殿祭典禮儀能夠延續到後代子孫,作者很細心地記錄相關的資料。這當然也說出作者的心聲:國家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過去的日子,大家對敬拜上帝的態度不夠敬虔和真實所致。
從「祭司」文獻也可看出祭司的角色在以色列民族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在宗教事務上的,也是社會上的。從訂定的法律規章中,可看出祭司就是以色列社會中主要的領導階級,而這與他們在主前五八六年亡國於巴比倫帝國,被擄去當奴隸的事件有密切關係。出埃及記表面上是描述以色列人民如何從奴隸的環境中脫離出來,其實「祭司」文獻的作者是要透過這份資料,幫助已經淪陷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知道:謙卑、悔改的心,真實且嚴謹的態度敬拜上帝,是脫離奴隸生活的惟一途徑。
是宗教改革,不是政治運動
因此,出埃及記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紀錄以色列民族脫離被埃及帝國統治的一部史書,但更正確的說法,應該說是一部描寫以色列民族如何進行宗教信仰改革的紀錄。例如:上帝差派摩西去埃及見法老王時,就一再說明是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到「曠野」敬拜上帝(三:18、五:1、3、七:16、八:27)。「曠野」所顯現出來的意義很不一樣;它是一片空無一物之地,也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人生命的生存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跟以色列人民原本在埃及那富裕的物質生活,可說是完全不同的景況。作者描述摩西離開埃及王宮的榮華富貴生活,逃到米甸葉特羅家去避難,在那兒一待就是四十年之久,從事放牧的辛苦、低賤工作(參考創世記四十六:31—34)。然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作者在此要表明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帝重新洗滌以色列人民的心靈,就好像祂重新「改造」摩西一樣。讓以色列人民從倚靠埃及帝國,成為埃及的奴隸,到完全倚靠上帝的帶領,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用的方式是:由豐富的食物到完全缺乏導致飢餓;由多神的偶像神明崇拜到建立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的信仰。換句簡單的話說,出埃及記是一本述說以色列民族與上帝之間建立「永遠之約」的告白書。在這本經書中可清楚看到立約的詳細過程,以及約的內容。
沒有反省的信仰會使人墮落、遠離上帝
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出埃及記是以猶太人的觀點寫成的一部信仰史書。作者雖然同時透過史料介紹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運動,但是,更重要的是說明上帝為甚麼會成為以色列民族獨一上帝的由來。由於是站在猶太人的觀點,因此,這本書就跟一般史書有個共同的態度:以自己的民族為優,其他民族的為次。我們可以從參與守逾越節者必須先接受割禮才能食用的規定(出埃及記十二:48),發現他們的態度是:成為一個以色列人,就是成為上帝所拯救的對象,是聖潔的人,這種人才可以進入聖幕裡敬拜上帝。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原本是表明潔淨、分別為聖的信仰基礎,卻因為時間的經過,缺少信仰反省的心境,最後使得這個相當有意義的生命之約記號──割禮──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後代的以色列人把割禮看得比信耶和華上帝更重要。而這一點也正是在先知運動中遭受到嚴厲批評,先知耶利米就曾嚴詞批評說:
「上主說:『有一天,我要懲罰埃及人、猶大人、以東人、亞捫人、摩押人,和住在曠野那剪短了頭髮的民族。他們在肉體上都受過割禮,但他們和以色列人在心靈上都沒有受割禮,不遵守割禮所象徵的約。』」(耶利米書九:25—26)
使徒保羅也這樣說:
「其實,誰才算是真猶太人,真受割禮的人呢?並不是在外表上作猶太人、接受過身體上的割禮的。真猶太人是從內心開始的。」(羅馬書二:28—29a)
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說:
「受割禮或是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5)
我們可以說,原本割禮是要分別信仰的,後來卻變成分辨民族,且是含有「優劣」區別的意識型態在裡面,這是非常錯誤的信仰認知。因此,讀出埃及記這本經書,應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信息:信仰必須時刻反省,確確實實地從內心反省開始,這樣才不會使我們陷入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過錯,以為信耶穌的人才是聖潔的族類,不信的人都很「骯髒」、「罪人」、「不會得救」的人。再者,信耶穌最重要的是成為「新造的人」,不是要停留在那些虛有表面的敬拜禮儀,而忘了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救贖的恩典。就是出埃及記這本經書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
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可將出埃及記分成幾個段落來看:
1. 第一章至四章:出埃及前的序曲。
2. 第五章1節至七章13節:摩西和亞倫向埃及法老王要求,讓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
3. 第七章14節至十一章10節、第十二章29至42節:十大災難發生,以及以色列人民出埃及。
4. 第十二章1至28節、43至51節、第十三章1至16節:逾越節、除酵節的規例。
5. 五、第十三章17節至十八章27節: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的經歷。
6. 第十九章至廿四章:頒佈西奈之約。
7. 第卅二章至卅四章: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
8. 第廿五章至卅一章、第卅五章至四十章:製造聖幕的規定,以及敬拜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