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孩子頭痛肚痛…原來焦慮作祟

孩子頭痛肚痛…原來焦慮作祟

 

文/江瑞豐

「我的孩子容易焦慮,這樣正常嗎?」這是家長常有的疑問,要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一個觀念:「擔心、害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常見,且可能是正常的。」

譬如:在嬰兒身上常見驚嚇反應,或看到陌生人時,出現焦慮現象;在幼兒階段可能開始看到孩子出現怕黑、怕怪物,或者跟爸媽分開時的焦慮;到小學階段,孩子會出現容易擔心受傷、死亡或天然災害的發生;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則容易出現擔心學業表現、身體健康或社會角色的狀況。

家長們必須了解前述的這些情形可能都是正常;除非孩子的焦慮沒有隨著時間淡化、減輕,或者明顯影響到孩子的學校或家庭生活時,就是需要到門診討論與尋求幫忙的時候了。

當孩子出現焦慮時,通常他們會表達出一種特別擔心或害怕的內容,或者會以一種身體上的不舒服來呈現(如肚子痛、頭痛等)。

◎門診醫師通常會依照孩子擔心害怕的內容及出現的情境將焦慮症加以分類,例如:

●有廣泛性焦慮症者會經驗到生活中,過度且慢性的擔心。

●有分離焦慮症者會經驗到離家,或與主要照顧者分開的過度害怕。

●有特殊畏懼症者會出現對某種物體或情境的害怕(如蜘蛛、坐電梯)。

●有社交焦慮症者會在社交場合,或需要表現的情境,會經驗到焦慮。

●有恐慌症者容易經驗到不可預期、短暫性的強烈焦慮發作,常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或冒汗等身體症狀。

●有強迫症會出現一些重複的行為,用來減輕讓他們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有創傷後症候群者容易在一個創傷經驗之後,經驗到惡夢、容易驚嚇等焦慮症狀。

◎當面對孩子的擔心、害怕時,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輕輕接下: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擔心及害怕!」

●詢問:問孩子:「我可以怎麼幫你,讓你比較不會擔心?」

但是,最重要且絕對不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告訴孩子:「你在怕什麼?那又沒什麼好怕的!」

如果您需要帶孩子到門診尋求諮詢或治療時,希望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您想跟醫師討論如何改善他的擔心或害怕,因此需要孩子陪您一起到門診,希望這樣的說法,可以降低孩子對門診預期性的擔心,以免在門診發生僵住的現象,因為「事先告知」也是降低孩子焦慮的一大利器。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