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介紹] 萊姆病症狀

萊姆病症狀

萊姆病疫苗,萊姆病 lyme disease,萊姆病預防針,犬萊姆病,狗萊姆病,萊姆病症狀,三合一 kit 萊姆病,萊姆病照片,萊姆病治療,萊姆病多少錢,萊姆病圖片

疾病並不會因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而消失,就如同生物的演化一般,它會跟隨著人類歷史的腳步進展而潛進,歷史上一再出現的流行病,幾乎讓人類文明停止不進,甚至消失,從黑死病、瘧疾到愛滋病,人類用藥越多,卻發現疾病並沒有減少,反而會有新的流行病發生。蜱是一微小而容易為人們忽略的動物,但牠卻有很多的種類會傳播人畜共通的傳染病,本文將介紹一種由蜱所傳播且普遍流行的疾病——萊姆病(Lyme disease)。

 

蜱屬於節肢動物門、蜱綱,會傳播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為寄生性的種類,其中又以蜱類(tick)最為重要。蜱可攜帶及傳播的病源有原生生物、樹狀病毒、立克次體、細菌及麻痺毒性。

 

萊姆病是藉由硬蜱叮咬而傳播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途徑是以野生的囓齒類及其他哺乳類為中間寄主,人類的感染是經由被感染伯氏疏螺旋體的硬蜱叮咬而致病。此病最早被記載於歐洲,後因暴發性流行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萊姆鎮(Old Lyme town) ,因此而命名為萊姆病。

 

在台灣傳播萊姆病的可能為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 、卵形硬蜱(I. ovatus)及鼯鼠硬蜱(I. kuntzi)等三種。病媒蜱的生活史由卵、幼蜱、若蜱至成蜱等階段,除卵外,每一生活史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發育、生存。幼蜱及若蜱階段,分別需要2~4天及4~6天以達到完全吸血飽食的狀態,成蜱個體較大,約3~5公釐,需5~10天完成整個吸食血液的過程。幼蜱以野生囓齒類為寄主,較少有機會與人類接觸,若蜱及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為主要寄主及吸血對象,亦可因人類於野外活動或因飼養的寵物被寄生而有機會吸附於人體,同時吸食人類的血液,尤其是若蜱,因個體小(約1~1.5公釐) ,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人類一般不會有特殊感覺,且不易發現,所以被認定是叮咬人類而傳播萊姆病的主要媒介。

 

萊姆病的致病伯氏疏螺旋體,在自然界以野生囓齒類為中間寄主,病媒蜱經由吸食野生囓齒類的血液而獲得螺旋體,螺旋體將以蟄伏的狀態寄生於蜱的腸道內,此致病螺旋體則可感受到不同寄主間體溫之變化或受到蜱體內分泌物質的誘引,進而穿過蜱體的腸道,經由體腔而至蜱的唾液腺部位,待病媒蜱再次叮咬而傳播給人類,並且以人類於流行區內活動或飼養寵物為主要傳播途徑。病媒蜱再次叮咬人類或其他動物寄主時,會將其顎體部的齒狀口器深入寄主皮層組織外,並會將大量的唾液腺分泌物注入寄主皮層組織內,以達到抑制血液凝固及抑制寄主免疫細胞的作用。

 

人類感染萊姆病的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頭痛、輕微發燒、寒慄及全身疲勞的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感冒,而錯失及早治療的先機,病人在被叮咬3~32天後(平均7~10天) ,叮咬處會出現類似丘疹的皮膚紅疹,在隨後的3~4週則因螺旋體的增殖,而逐漸擴散成一片直徑約5公分之遊走性紅暈,此紅暈並呈現外圍紅而中間泛白的表徵。一般而言,此局部紅疹並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多數病患即使不予任何藥物治療,紅疹亦會在數週後自然消除,因此,病患常會未能即時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而導致感染中、晚期之心肌、神經系統及膝關節等方面的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症。如果在懷孕早期感染萊姆病而沒有適當治療,則可能造成胎兒之先天性心臟病、腦部傷害及死胎等不良併發症,而慢性感染的病患即使給予治療,亦可能因螺旋體的持續存在而終身無法痊癒。

 

萊姆病的診斷乃以出現早期臨床病症及曾被蜱叮咬病史,再配合血清學之免疫螢光抗體試驗,做為初步診斷的依據。但由於病人臨床表徵的差異及血清抗體交叉反應,會出現誤診的可能。近年發展出一套利用酵素結合免疫吸附試驗,以檢測病患遭感染後所產生的抗螺旋體菌的體表蛋白及鞭毛抗原的特異性抗體,但由於臨床上尚有20~25﹪的病患不會出現早期感染的病徵,而文獻上亦出現無血清抗體的臨床病例,且一般病患在確定診斷前就會任意使用抗生素而影響檢體測試的結果。綜言之,萊姆病的確認診斷,必需配合臨床症狀、蜱感染病史及實驗診斷給予研判。

 

依據醫學文獻報告,萊姆病感染初期以抗生素治療的效果甚好,因此在流行區內,病人一旦被診斷出感染萊姆病或疑似感染,則臨床上給予10~21天的口服抗生素做為治療或預防用藥,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變。但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對懷孕早期的孕婦及兒童,可能造成死胎、黃牙症及肝腎功能不良等症狀,故對孕婦及兒童在用藥上需視個別狀況給予調整用藥。

 

病媒滋生傳染病的防治,首先需針對寄主防護及病媒管制兩方面雙管齊下,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萊姆病感染的預防措施首重在減少環境中病媒蜱的族群數量,及個人和家飼寵物妥善的防護措施,以有效的阻斷蜱媒介萊姆病之散播及維護個人及家飼寵物的健康。對於疫區,實際上的防治方法,可使用除蟲菊浸泡過的棉塊放置於田野或鼠類出沒處,待野鼠將棉塊帶回做為築巢之用,因而殺死巢內及鼠身上的病媒蜱,可以有效降低病媒蜱的族群數量。

 

而在居家方面,應該避免人畜共處一室,防止鼠類進入住家及定期對住家附近草叢的清理並噴灑殺 劑,加強寵物的清潔及限制其活動範圍。

 

個人的防護措施則應避免暴露於蜱滋生的環境,並在流行期間避免接觸流行區的草叢,如果需要於野外工作,應穿淺色的長袖衣褲及長筒襪,並將褲管紮入襪內,隨時檢查是否有蜱攀附於衣褲及人體上,如有發現攀附的蜱,則立即以鑷子將蜱摘除,帶回標本送交相關單位檢驗。研究報告顯示病媒蜱需要吸附寄主達24~48小時方可將螺旋體注入寄主,因此即時將病媒蜱摘除,將有助於阻斷萊姆病的感染。另外,可在身上及衣褲上塗抹忌避劑,以達驅逐病媒蜱的效果。

 

對於寵物的防護,尚可施打預防疫苗,以保護寵物免受螺旋體的感染,並間接保護人類避免感染螺旋體。

 

台灣因地處亞熱帶,加上人口稠密及與國外交流頻繁,非常有利於傳染病的流行,近年國人飼養寵物者漸多,又常常的棄養,這都可能加重傳染病的流行。萊姆病並非最近才侵入台灣地區,但不保證就不會發生流行,國人除注意個人及居家的衛生外,更應提高公德心,不要因個人的疏忽,而造成全體國民的傷害。

 

From: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0/165/11.htm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