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員工
|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5-7-30 19:33 只看該作者
見微知著 感嘆大陸發展快速
「廈門最懂臺灣。希望廈門日報社能扮演兩岸交流的最前端的角色,讓兩岸相互瞭解,讓大陸同胞能更深入瞭解臺灣。」許信良這麼說。
臺灣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前立法委員朱高正,藍海創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雯洲及《卓越雜誌》社長曹原彰等一行人到廈門日報社參訪。在瞭解系統的構架與新媒體的發展後,許信良由衷地表達了自己對廈門日報社發展的期待。
廈門日報 兩岸交流最前端
許信良一行受邀來到廈門參訪交流。許信良首次在廈門講宋明理學。返回臺灣前,許信良、朱高正還特別參訪了廈門日報社,並與相關領導進行了座談交流。
許信良表示,自己參觀完《廈門日報》的新媒體中心以後,對其發展感到由衷的敬佩,「我雖是媒體的門外漢,但是感受得到,貴報站到了媒體時代發展的尖端」。
許信良認為廈門日報社可以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陸要瞭解臺灣人在想什麼,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能夠感同身受。廈門人對臺灣人就是有同理心的,臺灣人想什麼,你們能感同身受。我最早接觸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他們對臺灣的研究十分權威。其實,廈門對臺灣的研究很深,希望廈門日報社能扮演兩岸交流的最前端的角色,讓大陸更深入瞭解臺灣」。
此外,丁雯洲也表示,自己與廈門日報社有很深的淵源,當初看到該報社旗下海西晨報社《台商週刊》,覺得內容很不錯,回到臺灣後就與曹原彰一同商量與海西晨報合辦雜誌,最終《兩岸商情》雜誌問世,將格局放大到兩岸,現在已有一定影響力,在臺灣的誠品、金石堂等各大書局都有售賣。雙方將繼續將《兩岸商情》雜誌辦得更好。
(圖/取自網路)
許信良:我與廈門的淵源很深
「臺灣人對廈門是特別有感情的。」昨日在廈門日報社的參訪座談中,許信良說,他與廈門的淵源很深,對廈門也是感情深厚,他還披露了自己多年前與廈門的一段往事。
因為政治原因,早年流亡海外的許信良在1989年台海關係緊張時,首次從臺灣私渡來廈門,在廈門周邊沿海待了十幾天,然後又從廈門的港口坐漁船私渡回去。許信良說:「那個時候閩南地區的情況,尤其是廈門的情況我是比較瞭解的,現在的廈門跟改革開放前比,差別非常大。」他表示,想瞭解大陸的發展如何迅速,看廈門就知道了。
1991年,許信良第一次正式到廈門進行訪問。「兩岸和平是必定的,我發現廈門沿海的炮臺、原來駐紮部隊的軍營,已經變成了台商的工廠,所以根本不用考慮打仗問題。以廈門作為一個根據,就能看出大陸的誠意。」許信良說:「其實,當時兩岸往來還是有禁忌的,但在廈門,我看到了大陸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是有誠意的,不是欺騙,我一直覺得『兩岸一家』是一種必然的走勢」。
談起廈門的變化,許信良感慨頗多。他表示,自己看到廈門這些年的發展,不僅讓臺灣感覺到變化非常大,也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朱高正:我很早就提出海西概念
1990年,朱高正就來到廈門,那時候他看廈門,感覺比臺灣嘉義落後了20年。朱高正說:「1995年,我又到了廈門,短短5年的時間,那時候廈門的建設已經超過了嘉義,1997年以後,廈門又再次騰飛」。
朱高正還向大家透露了一個小秘密,那就是他與「海西」的淵源。1999年,當時朱高正在北大交流,曾提了一個建議,「祖國有三塊寶地,就是珠三角、長三角和寶島臺灣,把這三塊地區畫起來,中心位置就是閩南地區,是臺灣人的祖籍地,帶頭的就是廈門」。
於是,他就建議大陸中央加強對臺灣同胞祖籍地的發展和建設,包括像浙江南部和廣東東部地區也有臺灣同胞的祖籍地,弄個「海峽西岸自由經濟區」,「我的這個概念就是現在海西經濟區的前身了。雖然最初時間沒有實施,但在若干年之後,果然海西建設政策就開始實施了」。
「為什麼叫海西,因為臺灣的第一家書院叫海東書院。」朱高正告訴大家,同時他也勉勵說:「《海西晨報》是個很好的平台,應該抓緊『海西』這兩個字,發展和輻射到整個海西經濟區20個地區,為兩岸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文章/陳懷安、潘薇、宗琴)
相關新聞看更多:前進大陸!挑戰13億市場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service@101media.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