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閒聊] 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 「尼特族」增多

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 「尼特族」增多

將英文中「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的單字縮寫合在一起,即是「NEET」,也就是最近很紅的一個詞「尼特」,中文意思就稱為「米蟲」。

最近的尼特族可說是越來越多!有許多人是因為找不到工作,不過也有些人則是不願意出去工作,每天賴在家裡,靠父母親養。

沒有工作的林小姐,不是看漫畫、吃零食,就是上網找朋友聊天、逛網拍,私立大學資管系畢業的她,已經好一段時間沒工作了,每天就賴在家中,靠父母養,就算被當成米蟲,也絲毫不在意,其實有電腦專長的她,不是沒有工作機會,也不是沒有錢再進修,但是她對找工作卻毫不積極,而寧願當個無所事事的尼特族。

其實現在像林小姐這樣的人,真的不少,有的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成了尼特族,不過卻也有人仗著家裡有錢有勢,不出去工作,且又遇上景氣持續低迷,看來這股尼特現象,恐怕會越來越多!

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目前官方未進行相關統計,只能從接近尼特族定義的統計數據略窺一二。以去年來說,15~34歲非勞動力人口中,未就職原因歸類為「其他」的有8萬8000人,他們沒有工作的真正原因包括賦閒在家、等待當兵等種種因素,所以扣除等待當兵等因素後,才是真正的尼特族。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和家庭人口專家、台大農推系助理教授陳玉華,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均異口同聲指出,台灣目前的「尼特族現象」並不如日本、美國明顯。

「因為在台灣,父母負責小孩到大學畢業甚至成家之前的生活開銷,非常普遍。」陳玉華說,不過,都會地區確實已開始看到尼特族的出現。

林萬億分析,各個世代成長環境不同,因而造成差異。比如四、五年級生通常是在單薪家庭中長大,或是家中務農,兄弟姊妹眾多,靠父母縮衣節食才完成專科以上教育,畢業後自然須就業,很難在家靠父母養。

相對地,六、七年級生的父母大多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濟能力遠優於父執輩,少子化趨勢出現,父母多半願意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算孩子畢業後暫時不想就業,父母也有餘力扶養。

撇開大環境的因素,林萬億認為,這群寧可家裡蹲的年輕世代,常有人際關係問題及無法掌握自己能做什麼的現象,他們往往無法突破心理障礙進入職場,待在家裡的時間愈拖愈久,就業競爭力就愈薄弱。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主任汪季參也觀察到,通常父母照顧得太好、不懂得自我要求的「溫室花朵」,也是極易發展成尼特族的一群。「這裡的照顧指的是物質上的供應,孩子名下早就有積蓄、房產,生活失去奮鬥目標,提早從人生發展過程退休,唯一算得上的目標就是努力花錢─花父母的錢。」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甚至認為,這些造就尼特族的家庭,通常親子關係比較疏離,子女在各方面都出現退縮,不與外界交往,連在家裡都很自閉。「他們為符合父母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聽話的乖乖牌,等長大有自主能力後,才會決定以無言的抗議與消極的態度與環境共存。」

陳玉華提醒,尼特族的出現可能顯示個人取向價值觀的興起,造成社會脫離問題越來越嚴重,「從尼特族個人角度來說,自己做的決定是好、是壞?看不出來,但從政府角度來看,可能比較負面,因為代表民眾公共參與、社會參與降低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則認為,只要尼特族可以活下去,不做壞事,即使「在家裡蹲」也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家務事。但是,他也強調,值得探究的是,尼特族在家裡做什麼?如果活得easy,也能做一些事情,雖然花家裡的錢,可以讓所得重分配,對社會還是有貢獻,但如果對人生了無生趣、載浮載沈的話,就值得注意了。

From: NOWnews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