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哥本哈根會議:一場權與錢的拔河

哥本哈根會議:一場權與錢的拔河

日本在兩個「失落的十年」間,有一類電視節目相當受歡迎,就是教人如何勒緊褲帶過日子。通常節約達人會針對入不敷出的家庭訂做家計省錢方案,然後要求家庭成員照表操課;由於窮困感迫在眉睫,受輔導的家人多半會認真執行,等到月底看到收支再度平衡的計帳簿,大夥喜極而泣,為自己的努力欣然相擁…… 

 那麼,有什麼議題是世界公民共同的燃眉之急?昨天起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告訴你,答案是「因應地球暖化」;它的重要性大到全球有110個國家的領導人會親自出席,包括要到挪威奧斯陸受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會順道與會。

如果「因應地球暖化」對舉世而言,就像搶救貧窮之於個別家庭般急切,各國有沒有可能協商出一份新的節能減碳分工表,認真照表操課,然後到結算日歡喜收割呢?前張分工表「京都議定書」從1997年簽署到2005年生效,各國立法程序走了8年,執行4年的結果七折八扣,眼見2012年就將失效,顯示眾人之事無人管。現在大家雖然同意到哥本哈根重啟爐灶,但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

沒有人能否定哥本哈根會議的立意良善,歐巴馬為了彌補前朝府會拒絕京都議定書的愧疚,日前也首度提出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到2020年減少17%、2030年減少42%、2050年減少83%。但美國拋磚(承諾遠低於歐盟與日本)就想引玉,換取開發中國家的大幅讓步,不啻天方夜譚。畢竟現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已非吳下阿蒙,況且已開發國家將委外代工所製造的二氧化碳也要算在接單國的帳上,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可以預見,哥本哈根會議終究是一場權與錢的拔河賽,就算勉強達成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共識,未來如何說服各國立法機構快速審批還是一大難題。先不論歐巴馬的減碳承諾是否標準太低,美國國會就未必支持;另一個府會對立的例子是澳洲,總理陸克文的減碳法案尚未出國門,就被國會二度否決,哥本哈根會後,先要面對的是解散國會的政治課題。

然而,哥本哈根會議達不成結論,就一定是場災難?溫室效應先驅詹姆士.韓森(James Hansen)卻不這麼想。根據報載,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般,是不能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減少40%或50%就可以交差了事,而是必須徹底貫徹執行。因此,他反對各國積極推動「以鄰為壑」的碳交易政策。

韓森曾擔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環保策士,高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險輸小布希之後,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提醒世人溫室效應的可怕,也為自己贏得諾貝爾和平獎,進而成為全球首位碳富豪,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如今他的策士韓森眼見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效果不彰,反而讓碳交易假環保之名,成為有心人伺機炒作的新產品,擔心哥本哈根會議重蹈覆轍,制定出另一個可供討價還價的減碳配額,才會語重心長地「祝福」哥本哈根會議最好崩盤,以免「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開發中國家從碳交易中獲利,結果卻無助於改善全球溫室效應」。

雖然近年來有不少論者質疑韓森「溫室效應是人禍」的論點,但地球日益暖化是不爭的事實。韓森的反省指出了一個重點,問題不在於大家如何「共同」因應,而是「個別」國家如何看待節能減碳的大哉問。美國身為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果不願意痛下決心減排,最終必然自作自受。同理,台灣蕞爾小國,人均碳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22,多年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端搖擺,心存僥倖地期盼「溫室效應不是人為所致」,最終也難免面對必須作出選擇的攤牌時刻。

西諺有云:「到地獄去的路是善意鋪陳的。」只有善意,沒有破釜沉舟的做法,永遠達不到目標,再多的「2012」、再多的「明天過後」、再多的「不能面對的真相」,都只是好萊塢吸金的恐嚇行銷,以及市場炒作綠能概念股的利器而已。 

不論哥本哈根會議將達成何種結論,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步步逼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該致力提昇公民環保意識,加速推動溫減法的立法時程,因勢利導讓高污染產業轉型,培植綠色產業順勢接棒。這些事知易行難,在選戰中不易討喜,卻攸關國家的長遠發展。如何不讓台灣因為過度開發而變成溫室效應肆虐下的「沉淪之島」,這是全體國人共同面臨的挑戰,朝野都要有破釜沉舟加速應對的決心!





TOP


更多好康分享中~~
GOOD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