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45歲何姓攤商半年前接受痔瘡手術,但一天跑廁所逾20次仍無法改善,且常有血便,不勝其擾,求診發現離肛門約5公分處長了一顆約10公分大的直腸癌,差點要命,還好經治療,救回他一命。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邱錫雄說,直腸癌與痔瘡症狀相似,都不會痛、偶爾出血,易產生混淆,延誤治療,兩者較大差別是直腸癌患者常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或解一點點,即所謂「裡急後重」,民眾若發現異常,應該要立即就診。
何姓攤商說,他有痔瘡舊疾,半年前手術後,偶爾大便出血,一天跑上20多趟廁所,無法好好做生意,他以為痔瘡又犯了才就醫,沒想到在離肛門5公分處,長了一顆約10公分大的直腸癌,還好經化驗,癌症沒有擴散到淋巴、轉移,經手術後,肛門功能正常。
醫師邱錫雄說,很多病患注意是否有血便,但因偶爾一次,不以為意,反而忽略直腸因腫瘤壓迫,如廁習慣明顯改變,加上痔瘡和直腸癌都是偶爾有血便,兩者症狀混在一起,易讓人誤以為是痔瘡復發。
邱錫雄說,大腸癌罹癌人數在95年超越肝癌,成為國人頭號癌症殺手,其中直腸平均16公分,只占腸道(約120公分)的13%,但因直腸是是糞便停留最久的腸道,糞便中致癌物質長期刺激,癌化機率高,直腸癌占所有大腸癌的43%。
他指出,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到後期出現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末期嚴重腹痛,因此定期接受篩檢,以及在飲食上多吃高纖、避免紅肉、油炸、燒烤等高油脂、易致癌食物,才是面對大腸癌的最佳策略。
邱錫雄建議,大腸癌也會遺傳,直系血親在小於60歲罹患大腸癌,直系血親罹癌時年齡減15年,即為遺傳性大腸癌的警戒年齡,子女應從警戒年齡開始,每三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或出現瘜肉等症狀,就要開始接受檢查。
40歲以上民眾,每年可做糞便潛血篩檢,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有瘜肉,則改為每年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