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黃埔軍校的今昔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黃埔軍校的今昔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R.O.C. Military Academy),簡稱陸軍官校,因於廣州黃埔創校而有黃埔軍校之別稱,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於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也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製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一併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對很多人來說一直是一個神秘而嚮往的地方,當時大部分的國共兩黨高級將領都出於此,這個建立在珠江長洲島上的軍校,對中國近代史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由於各種原因黃埔軍校在長洲島的原址上只於1924至1930年間舉辦了七屆,但人們一提起黃埔軍校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這個綠樹掩映下的白色拱門。現在的黃埔軍校舊址已經開闢為博物館,供遊人免費參觀。

     

1、


2、校門兩側是孫中山那兩句著名的對聯,據說寫的是原來是:「陞官發財,請住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3、二門。原清朝陸軍小學堂



4、校舍很簡單,幾排二層教室與辦公室用與之垂直的連廊連在一起,很適合廣州多雨的天氣。


5、太平桶,學校雇了幾十個人每天從珠江裡挑水裝滿木桶,作為日常用水,發生緊急情況時還可以作為消防用水,故而叫太平桶。


6、總理室,孫中山作為黃埔軍校的國民黨總理,經常來學校演講視察,這裡是他辦公和小憩的地方。


7、校長辦公廳,蔣介石是第一任校長。


8、精緻的文具,那種鐵絲網做成的文件筐80年代的時候都還比較流行。


9、官長飯廳,教職員、官長、教官、指揮官用飯的地方,校長蔣介石也在這裡與大家一起用餐。


10、校長會客廳(官長集合室)


11、學生宿舍,與想像中的相差較遠,這還是比較好的地方,只有一部分學生可以住在這裡,其他的就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子裡,晚上都要被蚊子吵醒。


12、他們辦的是日刊


13、學校旁邊八卦山上的孫總理紀念碑,「親愛精誠」是孫中山題寫的校訓,兩邊的石級與山頂的紀念碑組成一個「文」字,暗合孫總理的名字。



14,紀念碑側的總理訓詞,後成為國民黨的黨歌與國歌。



15、東征陣亡烈士墓。



清光緒二年(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辦「廣東西學館」,以白銀8萬元購買黃埔長洲島船塢為館址。光緒八年(1882年)更名為「廣東實學館」。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清朝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和民國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張申府(後改為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孫中山與蔣中正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致詞。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畢業證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孫中山手書黃埔軍校訓詞(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北伐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砲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武漢分共(中國大陸稱:七·一五」反共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兵變和廣州兵變(中國大陸稱述起義,國民政府均視為"暴動")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於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於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共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中國國民黨籍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市)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復校。



校徽

以下是在鳳山復校後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