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文章] 讀書技巧面面觀

讀書技巧面面觀

知識是讀書的目的,考試只是一個方法,然而目前的大學生(或教育制度),顯然將兩者顛倒過來。因此我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大夥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減輕考試的壓力,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可能會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較容易記得,但理解並不能強化記憶力——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 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不用死記,但理論理解有不同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 解愈深愈準確,記憶就愈清楚,應用起來就愈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融會貫通——理論上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將概念或原則的演變弄懂,要在這些方面有顯 著的進步便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須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掉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或乾脆不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 大!將不明白的東西一律抄下來,而忽略了專心理解講者的重點,往往會得不償失。筆記的最大用途,是把明白了的內容,記下要點,若覺得記下要點時會引起分 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絕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課本的主要分別, 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在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 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來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而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 讀,強記,一見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亂槍打鳥,希望標中。要改善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某一章、或某章中可以獨立的 某一節之後,花少許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能力自然一日千里。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範圍內,人 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 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便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其實選定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他一切 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於跟一個平庸的老師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 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的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 何科目,無論這科目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 書的學生,都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集中思想兩至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 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太勉強集中或過於 疲憊,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只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表示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的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臉皮厚!就算是問題 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從來沒有問題是太膚淺的,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兩三個淺之又淺的問題誘發 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瞭解太多的人所無法想 到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習甚麼樣的思考是愚蠢或多餘的,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功夫,這功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

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 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的就是作發問前的準備功夫。這準備功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 麼?」,B:「怎麼辦?」,C:「為甚麼?」。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 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 二、要盡量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如果是,就不應 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答案是可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符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 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記號,但 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要到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 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在大學裡,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 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著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 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實難不足為外人道。





TOP


更多好康分享中~~
大大說的非常有里我會好好努力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