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網路實驗室
打印

[討論] 基因改造食品會不會引起癌症?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基因改造食品會不會引起癌症?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 陳陸宏副處長

  基因改造食品自一九九五年上市以來,引起許多消費者的疑慮,有人擔心它會對環境生態造或衝擊,也有人擔心其食用上的安全,本文僅就食用上的安全以及會不會引起癌症加以討論。

  基因改造食品係指以基因重組技術而生產獲得某些特定性質之食品,這些特性包括增加生長速度、改良營養價值、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低溫、延長保存期限、耐運輸或利於加工等。這裏的基因重組技術或稱基因改造技術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之相關技術; 但不包括傳統的育種、細胞融合、原生質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國際間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管理方式都以通過政府審查為基礎,有的國家採取強制審查,例如:日本、歐盟、紐西蘭、澳洲、我國等,有的國家則採取非強制性審查,例如:美國、加拿大等。筆者曾與美國主管部門FDA的官員討論到,既然美國採取非強制性審查,若廠商不願向美國政府申請審查就上市,美國政府將如何處理?該官員說,美國雖採非強制制,但所有廠商在研發階段,都與美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繫,並沒有例外。筆者再追問,萬一有廠商不申請怎麼辨。該官員回答,這時候美國政府將公布此事,則廠商一定損失慘重,因為消費者對該產品的安全性沒有信心,如此廠商將得不償失,甚至有可能倒閉,所以到目前尚未有產品未經審查即上市的情形發生。

大多數國家在審查基因改造食品的食用安全時,都以下列幾點作為考量的重點:
1.轉移入的基因片段(來自例如蘇力菌)本身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
2.此段轉移入的基因片段所合成的蛋白質是否會對人體造成毒性或過敏反應。
3.轉移入的基因片段改變了宿主(如大豆、玉米)的基因,是否會因而使原存於宿主的有毒物質增加。
4.若宿主為微生物,則轉移入的基因片段是否會使該宿主造成人體健康的危害。
5.帶有此段轉移基因片段的微生物在腸內是否會轉移到腸道中原有的微生物,甚至轉移到人體。
6.食用此種帶有轉移基因片段的微生物是否會轉移到人體腸道中原有的菌叢。

  由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細胞都帶有DNA,一塊肉、一片青菜、一杯乳酸菌、一片麵包、一個雞蛋都帶有它本身的DNA,因此每個人每天都由日常食物中攝入無數的DNA,DNA本身並不是有毒的物質,攝入的DNA也不會直接產生毒性。

  一般而言,植物大多數DNA的結構與功能都不清楚,但基因改造技術僅轉移一個或少數幾個基因,而這些轉移基因的結構與功能都已清楚,因此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性質,例如產生的蛋白質、過敏性等,都已被瞭解清楚。此外,人體腸道是個非常有效率的器官,食入的DNA在正常情況下會很快被分解成小片段,因此一段外來基因沒有機會進入人體,當然分解成小片段的基因有極少的機會被腸道內細菌吸收作為其營養,但此分解的片段已是不完整的基因。

  農業上使用非基因改造的蘇力菌作為病蟲害防治或固氮作用已有很長的歷史,對人體健康並未發現不良影響。根據研究,即使在實驗室最適當良好的環境下,基因改造植物所帶有的標幟基因會轉移到土壤微生物的機率少於十萬億分之一,在田間環境的機率則少於一億億分之一。


一般而言,科學界較擔心基因改造食品在安全上的問題包括:
1.抗生素抗性:在轉移基因的過程中,須包含一段對抗生素有抗性的基因作為標幟基因,是否會引起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
2. 是否會產生毒性蛋白質或過敏蛋白質?
3.營養組成是否有所改變?
這些問題沒有包括「會不會引起癌症」,並不表示科學界未考量到,而是表示上述問題的優先性高於引起癌症的考量。

  衛生署於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布,自九十二年一月一日起,基因改造黃豆與基因改造玉米必須向衛生署申請查驗登記,獲得許可証之後才可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衛生署並訂有「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方法」作為審查的依據,這個評估方法就包括了上述的考量,並透過學者專家的嚴格審查,以確保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

  不論是國際組織、先進國家或是我國,在考量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時,都有一套完整嚴格的審查制度,其重點也都是以上述抗生素抗藥性、毒性蛋白質、過敏蛋白與營養組成等為重點。
基因改造食品已有數十億人食用過,到目前為止,並未有不良反應出現。雖是如此,各國政府也都同意,由於基因改造食品上市僅有七年的時間,故持續的監視仍有必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經過政府(外國或我國)審查通過的基因改造食品會引起癌症的機率微乎其微。





TOP

ARTE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