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家庭療癒心靈 矯正孩子偏差行為
[打印本頁]
作者:
hansem668
時間:
2011-12-28 21:05
標題:
家庭療癒心靈 矯正孩子偏差行為
轉貼: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08108.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明樺/專題報導】 2011.12.28 02:26 am
美國研究發現,成人暴力、變態行為,與幼時虐待動物有關。現代社會雙薪家庭多,父母忙於工作,小孩子獨自上下課、待在家裡時間變多。醫師認為,親子溝通的質比量還重要,聊天時間不必長,但一定要讓孩子有「被關心」的感覺。 美國防止虐待協會(ASPCA)研究,查緝動物虐待是預防犯罪和社會暴力的指標。近年來國內家暴、虐童、弒親和恐怖情人等案件頻傳,使動物保護法漸受國人重視。醫師也強調,虐待動物是暴力傾向警訊,不可輕忽。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強調,虐待動物不可取,但悲劇既然發生,受虐動物已死,後續對施虐者的心理輔導更重要,應避免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署立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王作仁表示,家庭是心靈療癒最重要的管道,父母必須先有耐心,當孩子出現偏差時,應以「傾聽」代替「責備」,先了解小孩想法,切忌謾罵粗口,才能對症下藥。
王作仁說,從聊天中得知孩子對偏差行為的態度後,父母應扮演「疏導者」,提供意見幫助孩子抒發情緒,例如因課業壓力大,放學的路上踹狗,父母親可以陪孩子運動,宣洩課業壓力。 「有些父母不夠用心,敷衍小孩。」王作仁說,親子互動,孩子可感受父母同理心,就算無法天天陪伴,只要孩子覺得被關心、呵護,就達到效果。
「爸爸陪你打球?」「什麼時候?」「我有空就陪你。」王作仁表示,上述對話是失敗的親子互動,父母親既然說要陪伴,就要有明確的時間,千萬不能怠惰、敷衍,傷害到親子互信,得不償失。 桃園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任周佑達建議,父母可藉由遊戲陪伴孩子,從益智或運動遊戲中,讓孩子感受被關心,偏差行為就有導正的機會。
王作仁說,18歲前是人格養成重要階段,情緒抒發不當可能導致行為偏差。施虐者隨著年齡增長,到學校就可能變成霸凌,藉由成群結黨壯膽,「誰敢欺負我,就揍誰!」反社會人格一旦形成,就像不定時炸彈。 周佑達說,被欺負後想反抗是本能反應,以虐待動物為例,很難用數據量化判斷是一時調皮或異常行為,若當事人產生愧疚感,仍有機會矯正偏差。
歡迎光臨 ADJ網路實驗室 (http://dz.adj.idv.tw/)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