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健康]
什麼叫遠紅外線?有什麼特別的效果嗎?
[打印本頁]
作者:
simon81620
時間:
2011-1-15 19:42
標題:
什麼叫遠紅外線?有什麼特別的效果嗎?
一、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
紅外線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在光譜上,它的波長大於可見光,是一種具有強熱作用的放射線
西元1800年,德國科學家赫歇爾利用三棱鏡的分光作用探討光譜的熱效應時,無意間發現了太陽光中紅光的外側,有一種無法用肉眼看見,但物理性質與光相似的電磁波,於是便將之命名為紅外線。
紅外線的波長介於0.78 微米與1000微米之間。它的短波部份與可見光相接,而長波部份與微波譜重疊〈如圖〉但依效用面來看,還是四微米以上的電磁波功效最顯著。一般而言因波長不同而將紅外線分為近、中、遠紅外線,也有人將25微米到100微米間的波段稱超遠紅外線。
二、遠紅外線利用放射線傳熱
按照能量守恆定律可以得知,全宇宙的能量不會消失,卻會變形;其中,便有一部份的能量轉變成熱,為了保持均衡,就必需將熱傳散出去;而傳熱的方法之一便是放射;而在放射的過程中,便有一部份熱形成紅外線。
由於紅外線的發現,更瞭解了加熱和傳熱作用與放射有關;所以,關於熱的傳導現象,也就能以科學來加以解釋了。
熱源將本身所散發出來的熱能給物體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傳導、對流和放射
。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因此它的傳熱方式當然是屬於放射。紅外線的放射速度與光同快,而且能夠像光一樣直線前進;如果使用反射板,便能改變它的傳導方向。利用遠紅外線來洗三溫暖〈蒸汽浴〉的基本原理便在此。
三、分子有一定的振動次數
分子是構成各種物質的基本單位;由於各分子質量、集合方法和排列方式等的不同,各分子的結構也就不同,所以便擁有特定的振動和回轉周波數。換句話說,各個分子會不斷地伸縮〈伸縮振動〉,或是不停地做角度變換〈螺旋振動〉。
諸如此類的振動週期,不單是由各分子的結合種類來決定的,不用說分子本身的結構當然也是影響週期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種物質在經紅外線照射後,都會產生共鳴吸收;由於各物質的分子結構狀況各不同,因此,便能顯現出各具特色,而且專有的紅外線吸收光譜。
四、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
光分為眼睛看得見的可見光和眼睛看不到的紅外線及紫外線。光與波一樣,具有波長。肉眼看不到的紫外線的波長比可見光短,而紅外線剛好相反,它的波長大於可見光。
紫外線屬化學線,具有殺菌作用,一般多用於食品和醫療等方面。
紅外線則是物理線,也是生育光線。特徵是具有強烈的溫熱作用,而且被廣泛地運用在醫學治療上,而紅外線是在所有太陽光中,它最能夠深入皮膚和皮下組織,促進血液迴圈,使身體保持一定溫度。
人類無法用肉眼看見遠紅外線,但它的性質與光相似,不但可以直線前進,而且可以進行屈折、反射、放射等等動作。遠紅外線能夠迅速被人體吸收;深入人體的遠紅外線便會引起原子與分子的振動,在透過共鳴吸收,形成熱反應,促使皮下深層的溫上升,並使微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將淤血等等妨害新陳代謝的障礙全部清除乾淨,重新使組織復活,促進酵素生成。
除此之外,一些對人體有害物質例如致癌的重金屬、食品中的有毒物、引起老化疲勞的乳酸、游離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導致高血壓的鈉離子、引起疼痛的尿酸、積存在毛細孔中化妝品殘餘物,就能夠藉代謝的方式,不必透過腎臟,直接從皮膚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五、遠紅外線有益的電磁波
紅外線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當任何物體的溫在絕對零度(攝氏負二七三度)以上,都會放出紅外線,紅外線波長約0.75 至1000微米,之後又依其能量含量不線同,而分成近紅外線(波長0.75至1.5微米)、中紅外線(波長1.5 至5.6 微米)及遠紅外線(波長介於5.6至1000微米)。
一般來說,例如暖爐、火把、電爐等放出的紅外線多屬於近紅外線,由於波長短,因此產生大量的熱效應,人體長期照射後會產生皮膚灼傷及眼睛水晶體變性等疾病。國內民眾喜在睡眠時使用個種紅外線儀器,以達到保暖效果,但是因部分儀器會釋出大量的近紅外線,使得單位時間所產的熱能非常高,再加上睡眠時人體皮膚上的痛覺及溫度感覺變差,因此常導致皮膚灼傷的產生。在此提醒讀者在照射紅外線儀器應儘量在清醒時為之。
至於遠紅外線,由於波長較長,能量相對較低,所以使用時較無燙傷之顧慮。
遠紅外線和其他電磁波如紫外線、X光及珈瑪射線會使原子上的電子產生游離作用,遠紅外線則不會。
遠紅外線也和家電用品所釋放出的低頻(60赫茲)電磁波不同,家電用品所釋出的低頻電磁波,雖不會產生電子游離作用,但是低頻電磁波穿牆透壁及改變人體電流的特性,而被人們高度的懷疑其致癌性。遠紅外線則不同,人體本身即會放出波長約九微米的遠紅外線,而外在的遠紅外線在人體皮膚的穿透力僅有0.01至0.1公分,所以和低頻(60赫茲) 電磁波不可混為一談。
近來在日本、俄羅斯、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地區,遠紅外線被用在許多疾病的輔助治療上,例如筋骨肌肉酸痛、肌腱炎、褥瘡、燙傷及傷口不易癒合等疾病,都可以利用遠紅外線促進血液迴圈的特性,而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最近中國大陸協和醫科大學的楊子彬教授及北京醫科大學的吳本玠教授等人,發現波長介於7 至10微米的遠紅外線有“非熱”效應,他們研究認為人體本身也會放出,因此可以和人體產生共振作用,而產生非熱效應。
楊教授及吳教授發表的醫學研究顯示:遠紅外線每日照射40分鐘,可使糖尿病鼠的血糖明顯的降低;另外也發現遠紅外線照射15分鐘後,動物的腦血流增加約百分之八十及明顯下降血小板的凝集程度。
在國外開會時,我非常榮幸認識楊子彬及吳本玠教授,因而參加了靜脈曲張病患治療的臨床及機礎實驗。目前的結果顯示,波長介於7 至10微米的遠紅外線,可使靜脈曲張病患的腿部靜脈產生良好的收縮反應及改善下肢血役滯留,因此未來遠紅外線可能應用在靜脈曲張病患的治療上。
在中國大陸、俄羅斯及臺灣地區,許多科學性的臨床實驗目前正在進行,例如
遠紅外線用在改善高血壓、心肌梗塞、氣喘、頭痛及癲癇等疾病,相信過不久,人類醫學對於有益的電磁波-遠紅外線將會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六、人為什麼需要能量
人類生長之生理學,所說食物之供應系影響生長最重要之外在因素,內在還要有充分的熱量(calories) 。有些人晚上會冷的睡不著,穿一堆衣服、蓋一堆棉被仍然是睡不著;因為你無法發出足夠的能量(也就是說你發出的能量不夠用),這時候你就能感受到能量的重要性。
七、能量與營養
由人活著主要需要二大要素:營養及能量。營養包括:氧氣、水、維生素、磺物質、蛋白質、脂肪……等。當你缺乏時,你一定會馬上知道,例如:現在不吃飯,等一下會餓得受不了。就如把青蛙放進熱水裏,青蛙會立刻跳出來不會死掉。但是"能量" 在你的一生中是遞減的。當能量流失時,你沒有感覺,等你發現欠缺能量時都己經來不及了。猶如青蛙放在冷水中慢慢加溫,青蛙一定死在裏面。
因老人→能量減低→血液迴圈不好→新陳代謝減緩→退化慢性病產生→現代醫學無解→常跑醫院→家屬勞累→怨言、對立、不孝→家庭不幸 (破裂) →成為社會負擔。→你的生命尊嚴在那裏呢?
八、人有自愈能力
現在醫學如此發達,還是有很多不明之處,例如:不明原因的高血壓……等。
醫生說:“所有的外力外物,都是在幫助你的自愈能力。”當你的肉割傷時,有什麼藥能使它癒合?你的細胞如果不自己長出來,它就不會癒合。
自愈能力很重要,但你必須給身體所要要的東西-能量與養份。當年輕時,能量能夠自給而養份需靠外加;當年齡越來越大時,能量遞減到不夠使用時,內分泌失調、慢性病就會產生,抵抗力減弱,因此除了外加養份還要加給能量。足夠的能量加上足夠的養份才能提升自愈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日本人平均年齡是世界最高也是最喜歡洗溫泉的民族,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時,武士在打完戰後都會到溫泉區療傷,因溫泉裏有很多礦物質,其中某些礦物質在吸收地熱後,會轉變成與人體相容,活化細胞的能量(4micro~14micro;m的遠紅外線),使其身體康復速度加快。由歷史的見證可得知能量增加,會使細胞活化,加速傷口癒合。
九、遠紅外線對人體的幫助?
人體有70%的水份因為遠紅外線能滲入皮下組織,使水份子細化。以H2O為例: 當每個水份子都在震動,水就會擴散,水份子就細化。(經臺灣工研院證明)
⊙水份子細化流動容易,可在不增加心跳與血壓下,使血液流的更遠。
⊙因現在醫學上,體液要進入細胞比從細胞出還不容易原因未明,細化使水份子進出細胞膜容易,使血液帶進營業與氧氣、帶走廢棄物,迴圈順暢,活化細胞。
⊙人的年齡越來越大時,細胞外的體液越來越多,細胞數越少:當水分子細化,使細胞活化細胞數增多有減緩老化的功能。
十、人為什麼需要能量
有些人晚上會冷的睡不著,穿一堆衣服、蓋一堆棉被仍然是睡不著;因為你無法發出足夠的能量(也就是說你發出的能量不夠用),這時候你就能感受到能量的重要性。
睡不著是很嚴重的事情,而睡到一半就會覺得酸痛還是其次;白天手腳冰冷、行動遲緩,有時還會跌倒。有些人大多認為自己的身體不好,而不知這是缺乏能量所造成的痛苦;有時就算是自己知道原因,也不知何解決。
其他人難道就不欠缺能量嗎?感冒為何多在秋冬兩季盛行?那是因為氣候轉變(由熱變冷)外在環境改變時,而你的體內能量沒有隨著改變,發出更多的能量時,抵抗力降低,病毒就會侵襲你的身體,你就會感冒。以上的情況能表現出能量的重要性,但大多數的人都忽略它-能量的重要。
十一、遠紅外線對人體的幫助不容忽視
由歷史的使用及現代醫學的驗證都說明了”遠紅外線對人體的幫助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必需注意遠紅外線的波長是否是適合人體的4-14um及遠紅外線的量(即功率powe)是否足夠;另外,人體也必需注意水份及養分的攝取是否足夠,因為遠紅外線會促進血液迴圈及新陳代謝,當新陳代謝增加時,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及微量礦物質就會增加。
資料來源:yahoo(作者金忠孝為國防醫學院副院長)
歡迎光臨 ADJ網路實驗室 (http://dz.adj.idv.tw/)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