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內在的報酬與外在的報酬


jnny66 2012-5-2 16:41

內在的報酬與外在的報酬

心理學家對獎賞行為的實驗<br />
<br />
<br />
<br />
從2006年開始,我開始擔任繼 林偉賢 老師之後的第二位全球「Money&amp;You」課程的華文講師,有時在演講場合中,我也會問學員,對每一個人而言:是Money比較重要,還是You比較重要?現場的結果,大多數的人都覺得You比較重要,代表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是人生最高的追尋,可是當我繼續問大家:目前的工作是為了Mone還是You時,大家的答案有八成以上都是為了Money。說真話,這年頭真的能忠於自己的人真是不多,大多數的人仍然得為五斗米折腰,仍然會為了工作,而慢慢的讓自己的夢想與興趣越來越遠。<br />
<br />
<br />
<br />
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尤其是過去經過高中聯考、大學聯考洗禮的中生代,我相信有絶大多數的人都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在選擇方向,在各類組的科系選擇上,我們會考慮的是學校的知名度、離家的遠近、還有錄取的排名與分數。在以前先填志願再考試的方式下,我自覺能考上就不錯了。即使法律、商學、政治、社會、大眾傳播有著頗大的差別,但我仍然將志願卡全部填滿,完全沒有想到我的興趣或才華在哪裡,即使僥倖考上了,我在學業上仍然是個不出色的人,更不是會讓老師記住名字的學生。<br />
<br />
<br />
<br />
如果讀者們聽過我的演講,覺得我是個從小很喜歡說話,常常參加演講比賽得獎的人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從小到大都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更不是班上的風雲人物,甚至有些自閉或自卑,而在離開大學二十年後,我覺得我有著比別人幸運的際遇,過程中,不論是痛苦的掙扎或是豐收的慶悅,它都讓我更了解自己,了解什麼是自己幹得很愉快的,也知道什麼是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而當我專注在那些會讓自己開心、有成就感的事時,我發現一些好運氣也跟著伴隨而來。<br />
<br />
<br />
<br />
你是為自己工作,還是為了這份薪水而工作呢?不同的思惟就會有不同的努力程度,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景色。舉一個心理學家雷帕所做的實驗,實驗的對象是幼稚園的小朋友,他讓這些孩子可以利用各種顏色的彩色筆在圖畫紙上畫畫,並且將其分為三個不同的條件組。第一個條件組,心理學家保證在畫完後頒給大家獎狀;第二個條件組,仍然會給予獎狀,但是在還沒有畫完之前不讓他們知道;第三個條件組,心理學家對於獎狀完全沒有保證會給或不給。<br />
<br />
<br />
<br />
孩子畫完後,心理學家依實驗計劃在第一、二條件組兒童的獎狀上寫下了他們的姓名,然後貼在公佈欄讓大家都看得到,而第三條件組的小朋友什麼也沒有得到。<br />
<br />
<br />
<br />
之後這些心理學家持續的觀察這些孩子在教室裡繪畫的情形,結果發現第一條件組兒童與第二、三條件組的繪畫時間相較,明顯的減少許多,後來心理學家們有一種推論,就是如果事先保證通通有獎,對於這些孩子的幹勁與主動性往往不增反減。<br />
<br />
<br />
<br />
這種行為方式,我們可以將其運用在激勵上,到底什麼是對員工最好的誘因?是外在的獎賞嗎?是錢?還是國外旅遊?我相信那會得到快樂,但卻是短暫的,做為一個領導者,你必須要發揮內在報酬的力量,因為它讓每一個員工都充滿熱情與幹勁,因為他不是為了「Money」工作,而是為了「You(自己)」工作。<br />
<br />
<br />
<br />
我有一位在媒體工作的朋友David,他常常告訴員工,不要有為了老闆工作的想法,因為如果公司經營不好,做老闆的頂多把公司關了,而影響最大的是員工本身,尤其是現在外面景氣不是很好,到一個新環境要從頭學起,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每個員工要有為自己工作的想法,才會有好的工作效率與創新能力。<br />
<br />
<br />
<br />
如果工作符合自己的興趣,我覺得就是最佳的報酬,雖然它並不一定保證你會平步青雲站上頂峰,但如果碰到低潮、挫折、委曲時,你會比較不容易放棄,你會比較耐得住寂寞,所有的成功者不都是能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嗎?周華健、任賢齊、劉若英……等,他(她)們都是台灣知名的歌手,也在內地有頗高的知名度,這些人都曾經在成名前當過唱片公司的助理,也曾經收入入不敷出,過過一段艱苦的日子,不過他(她)們並沒有因此選擇轉行,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他(她)們依然忠於自己的興趣,當時機成熟時,他(她)們成為在歌壇及影壇中閃亮的巨星。<br />
<br />
<br />
<br />
只是大多數的人並不容易從小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是認清自己的性格特質,我們都需要一些摸索,把一些原先並不熟悉的事變成熟悉,甚至變成一種專長,一旦變成個人的一種能力以後,我們得到了正面的反饋,我們更樂於把這些事表現得更卓越,即使原先並不是個人的興趣或能力,我們會因受到肯定而讓別人認為那是一種個人的獨特優勢,或是天生就適合搞這個行業。就像是我的事業夥伴 林偉賢 老師,在他的個人特質上,他絕不是一個合格的講師,可是透過自我的努力與期許,他成為一位在海峽兩岸間舉足輕重的國際知名培訓大師;就像我以前只是幫習慣領域學說創始人 游伯龍 教授安排課程推廣與行政的小助理,因為誤打誤撞而走上講台,從一個內向害羞的人轉變成靠嘴巴吃飯的人,從一個員工轉變成自己出來創業,這種工作真的不能說是我的興趣,但卻能充分感受到成就感,這十多年來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發生,都讓我深刻的感受到那種內在的報酬。<br />
<br />
<br />
<br />
找回自己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堂課,找到自己熱情的所在,就像是引爆一顆原子彈的引信一樣,為錢工作只會讓我們忙碌一生,學習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最好,學習珍惜身邊的每一件事物,這份心意很容易讓你從無趣的工作中變成充滿趣味的天堂。這是真的,因為我感受至深!<br />
<br />
<br />
<br />
Action is Power:<br />
<br />
1. 請思考你現在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br />
<br />
2. 請思考有什麼事會讓自己樂此不疲。<br />
<br />
3. 如果你的工作是很有保障的,請列出它的優點與缺點。<br />
<br />
4. 請思考你曾經遭遇過最大的冒險是什麼?<br />
<br />
5. 真實的問自己,如果不從事目前的工作,你最想要做的工作是什麼?<br />
<br />
6. 把每一個不熟悉的事情都當做是學習的機會。<br />
<br />
7. 把每一件事都盡力做到完善,你就會發現工作的樂趣。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內在的報酬與外在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