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ki232 2012-1-19 15:31
《健康之鑰》耳鳴 因分腎虛、風邪、肝火、痰火、瘀阻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br>
傳統中醫認為,耳鳴的病因十分複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部醫師林文彬表示,在古代,耳鳴稱為聊啾、耳嘯,早在古籍《黃帝內經》中就有多種說法,但耳鳴的病因複雜,歸納起來可分為腎虛、風邪、肝火、痰火、瘀阻。<br>
<br>
<br>
林醫師指出,體虛腎虧者往往為素體不足,或病後精血衰少,或恣情縱慾過度,以致腎精耗傷而引起耳鳴,因為耳朵為腎之外竅,為十二經宗脈所灌注,內通於腦;此外,腎藏精而主骨髓,腦為髓海,腎精充沛,髓海得濡,則聽覺正常,相對地,若腎精耗損,則髓海空虛,就會產生耳鳴。體虛而造成耳鳴,也可因勞累過度或病後脾胃虛弱,或脾虛陽氣不振而產生耳鳴。<br>
<br>
<br>
外邪侵襲者如果是因感受風邪或風熱,以致壅閉清竅也會產生耳鳴,中醫認為,腎與膀胱互為表裡,由於外邪侵襲常因腎虛,當外邪侵襲後,若表現在腎之竅,就會產生耳鳴。也有因人體正氣不足、氣血虧損,感受外邪後不能驅邪外出,結果外邪停滯於耳朵而產生耳鳴。<br>
<br>
<br>
林文彬醫師進一步指出,肝火上擾者因肝氣失於疏泄,進而鬱而化火,以致清竅被蒙蔽後就引起耳鳴。肝火上擾也常常因為腎虛所造成,中醫認為,腎水不足所以水不涵木,此時肝火偏亢,妄動於上之後就產生耳鳴。<br>
<br>
<br>
痰濁阻耳者形體素胖,常吃大魚大肉,且痰濁內盛,並上阻清竅而產生耳鳴,或因體內有溼熱,久之蘊聚成痰,鬱久化火,痰火上升,最後就壅塞清竅而發生耳鳴的情形;瘀阻宗脈者為經脈瘀阻,經氣不通於耳,導致耳朵失於經氣的滋養,進而失潤、失聰,最後就產生耳鳴,或是因血瘀阻於耳道所造成。<br>
<br>
<br>
輕微的耳鳴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影響,但症狀嚴重者就必須趕快就醫診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部醫師林文彬表示,治療耳鳴需八綱辨証,並依單調、響度、持續久暫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症狀,所以也要明辨虛實。<br>
<br>
<br>
林醫師指出,從虛實來看,原則上,耳鳴高亢者多虛,低沉者多實;耳鳴聲細者多虛,鳴聲粗者多實;耳鳴漸發者多虛,爆發者多實;久鳴者多虛,新鳴者多實;耳鳴時輕時重者多虛,持續不已者多實。從辨證來看,可分為腎陰虧虛、肺脾氣虛、心脾血虛、瘀血阻絡及肝腎陰虛等五種類型。<br>
<br>
<br>
腎陰虧虛者常有久病耳鳴、耳聾且鳴聲細弱,入夜將比較明顯,伴有腰痛或腰膝痠軟乏力、臉色淡白、畏冷肢涼、陽萎或陰寒、婦女月事不順、小便清長、夜尿頻數或尿有餘瀝等症狀,治宜填精益腎,溫陽聰耳。<br>
<br>
<br>
肺脾氣虛者常有耳鳴、耳聾反復發作的情形,且逐年加重,並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胃口差、面色不華、容易感冒等症狀,治宜補益肺脾,升陽充耳;心脾血虛者常耳鳴、耳聾,每於蹲位起立時症狀突然加重,或感到頭部、耳內空虛發涼,或是勞動後症狀加重,兼見臉色萎黃無華、失眠多夢、倦怠乏力、心悸不寧或心神恍惚等症狀,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br>
<br>
<br>
瘀血阻絡者常久病耳鳴、耳聾,聾鳴程度無明顯波動或呈緩慢加重的情形,全身或兼見其他虛証,但按其他証治則效果至微,患者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治宜化瘀通絡,開竅聰耳。肝腎陰虛患者常有耳鳴、耳聾且鳴聲尖細症狀,入夜後症狀尤其嚴重,會伴有聽力漸減、頭暈眼花、房勞則重、腰膝痠軟等症狀,治宜滋補肝腎,清降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