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dyni 2011-10-25 10:31
[挪威] 夢幻挪威心的震撼
<i class="pstatus"> </i>夢幻挪威心的震撼<br>
<br>
文、圖/鄭凡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br>
<br>
<img src="http://matchbin-assets.s3.amazonaws.com/public/sites/358/assets/128707564739742010101412552110_32257.jpg" onload="thumbImg(this)" alt=""><br>
<br>
挪威(Norway)是北歐五國中唯一一面靠山(斯堪的那維亞山)、三面環海(北極海、挪威海、北海)的半島國家,面積為北歐第二位(38萬6958平方公里),人口卻最少。 <br>
挪威有獨特古怪的外形,南北狹長(1700公里)、東西窄小,最窄為6公里。外形猶如游向北海(North Sea)和思卡格拉克海峽(Skagerrak Strait)的小蝌蚪。由於其漫長曲折的海岸線,造就無數的天然良港和星羅棋布的15餘萬個島嶼、岩礁,故它有「萬島之國」之稱。又因它北部延伸入北極圈,地理緯度高,濱海地區的冰川、槽穀,因冰河的侵溶和升降作用而形成無數獨特的自然景觀—峽灣,故又有「峽灣之國」之稱。挪威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冬季三個月左右不見陽光,夏季三個月左右不見日落,所以人們說它是「永夜、永晝之國」。 <br>
<br>
挪威有不少美稱,從西岸的卑根(Berge)到東岸的首都奧斯陸(Oslo)。維格蘭公園的雕像,沿途明珠般閃亮的湖泊,項鏈般環繞的密林,斷崖險壁的峽谷,奔騰急瀉的瀑布,皚皚白雪的冰原、冰河,既印證挪威不虛其美譽,更令人在其山川美景中享受心靈的恬靜和領悟人生的真諦。 <br>
<br>
●人生百態的維格蘭雕塑公園 <br>
<br>
奧斯陸的維格蘭雕塑公園(Vigeland Gustav,)是著名雕刻家古斯塔夫‧維格蘭花費40年心血獨自製作的藝術結晶。他用銅、石頭塑成150組千姿百態獨特的精美群像(650尊人像),主題是「人生」。群像由四部分內容組成:「人生之橋」、「人生之路」、「人生之柱」、「人生之環」。他透過65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反映出人生的自然規律和人世間的千情百態。 <br>
<br>
人生之橋—沿著公園坡道,跨過飾有「人與蜥蚓搏鬥」的浮雕大鐵門進入公園時,進入眼簾的是兩側如茵的綠草和怒放的鮮花。徑直往前,在850公尺長的中軸上分布了四個區域。首見一座石橋跨在小溪上,這是「人生之橋」。橋上裝飾58座青銅雕像,裸體的男女老少表露出不同的內心世界:有歡樂、感傷,激情、安詳 、憤怒、平靜,人生百態在此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中以父親用拳頭教訓兒子,身強力壯的年輕父親舉起四個幼兒玩耍,這兩組的形象甚為逼真。更為出色的是一個啼哭的小男孩雕像,他雙拳緊握、憤怒張口嚎哭、右腿上翹,似乎是因為委屈或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大發脾氣。作者把人物的心理表現得真是惟妙惟肖。 <br>
<br>
人生之路—過了橋,下面便是長方形水池。水池四周塑有12棵生命樹,生命樹下都依附著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的骷髏雕像。少年時的天真爛漫;中年時的艱辛、重擔;老年時的寂寞;死後的靈魂升天。人的生、老、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就是人生之路,人人必走之路。 <br>
<br>
在12棵生命樹中間,有一黑雲石雕成的噴泉,由六個強壯的青年肩負碩大無比的石碗,泉水便由碗內向外湧出。清澈剔透的泉水像白紗似的垂蓋著並向底部散開,象徵著年青人要擔負起社會和家庭的重擔。 <br>
<br>
在水池周圍的鋪道上,作者意味深長地以黑白花崗岩拼成猶如馬賽克式樣的圖案和迷宮。據說走出迷宮約要走3公里、拐500個彎、走45分鐘以上。我想,大概作者想告訴人們:人生道路錯綜複雜,錯走一步將困境纏繞,需步步謹慎、三思而後行,但切勿失望。只要吸取教訓,修正路標,終將走出迷谷,重見天日。這就是人生之路,一條艱難險阻之路。 <br>
<br>
人生之柱—繞過噴泉群雕,跨上數十級台階,有根引人矚目的高柱石,這就是「人生之柱」。柱高17公尺、重270噸。據說是由海頓市開採高達55呎的整塊巨石,由駁船運到奧斯陸並依靠人力搬運到公園。作者在整個柱面上雕有121個不同姿勢、栩栩如生的男女老少全裸像。此柱遠看似古羅馬雕有精美花紋的紀念碑,又像中國古代的華表;走近細看,只見褐黃色的石柱頂上是看不甚清楚的嬰兒和骸骨像,再下是年輕人、中年夫婦、最底層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他們首尾相接的向上盤旋、奮力拼搏。雕刻細膩生動地反映出人生的演變轉化過程,以及奮戰人生的精神。作者將人世間的千情百態表露得淋漓盡致,讓遊人讚嘆不絕。此柱是三位石匠根據作者塑造的模型,用了14年時間雕刻而成。 <br>
<br>
「人生之柱「的底部周圍是花崗岩建造的六角型平臺。有六組階梯,每組階梯的石欄上雕刻著各種形態的裸像:有的互相傾訴、有的親吻擁抱、有的追逐戲耍、有的專心讀書、有的含飴弄孫、有的相依為命。表現了人類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最可愛的是一幅描寫在戲耍歡樂眾女孩中,一小男孩想與她們同樂,然一小女孩噘嘴、翹鼻、皺眉,似在說「不」,似在說「你不是我們的同夥」。小女孩的表情極為逼真,小男孩的表情極?令人同情。另一幅看上去是病痛纏身、行將就木的老婦人,她垂首並緊緊地依偎在骨瘦如柴的老伴胸中;老頭緊摟老婦,無奈而深情地看著即將病逝的終身伴侶。那雕像的傳神,真情的流露,看得催人淚下;那內涵的深刻,讓人領悟人生的真諦。 <br>
<br>
人生之輪—生命柱後面是公園的盡頭,這裡矗立一座「生命輪」,它建在高坡的石基上。雕像由四個成人、三個兒童頭腳相連形成一個圓環,他們分別是孕婦、嬰兒、少年、中年、老年。他們的生命就象輪子一樣不停地轉動、交替,在鋪墊著生命軌道的圓輪中,枯竭的生命消逝、新的生命誕生。人類就在這種生命的交替中得以延續;人類社會也借此完成生命的新陳代謝,使人類社會始終保持活力。這種人類周而復始的循環,似乎類似佛教的輪迴思想。 <br>
<br>
當天,細雨濛濛、天色暗淡,我們從公園的後門徑直上車。當車驅動時,我還不時地回首凝視這密密麻麻的人生柱。我欣賞這個公園,不僅僅是因為雕刻技藝的高超精湛使人佩服;人物的栩栩如生、千情百態令人讚嘆;作者的主題構思讓人折服。更主要的是其深刻的內涵和以藝術形式反映了現實的人生:人類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啟迪著人們要承擔責任、珍惜親情、面對生命、勇對現實。對於我這個已是過六望七的獨行者而言,宇宙中的上帝或玉皇大帝不知何時將約我「面談」。我活在當下,只有充實地安排好每天、愉快地度過每一天,這才是最現實的。我在胡思亂想中,任巴士顛簸閉目養神,因為下一站巴士要穿越險峻的山坡,經過草木不生的冰河高原輾轉到神秘的峽灣了,這是我早已神往之地。 <br>
<br>
●神秘靜謐的挪威峽灣 <br>
<br>
挪威最具魅力的不在其建築和中古的遺跡,而在於其綠水青山間的特殊自然景觀—峽灣和冰川。 <br>
<br>
據記載,挪威擁有1700條以上的冰河,最著名的為尤思拉達爾冰川 (Jostedalsbreen Glacier)。在上萬個峽灣中,有的深入內陸達180公里以上,有最長的松那峽灣(Sogne Fjord,長204公里,深1308公尺),最美的格藍吉(Geiranger Fjord)峽灣,最壯觀的哈當格峽灣(Hardonger Fjord)。 <br>
<br>
我們乘坐高大舒服的54人座旅遊巴士,行駛在通往西岸的起伏山路上。沿途,北歐淳樸的鄉村景色歷歷在目,紅牆黑頂的木制小屋點點出現在綠林中,不時還能見到屋頂上鋪泥種草的原始小屋。經過了翠綠的山林,明鏡般的湖泊,巴士平穩緩慢地爬上峽谷。遠處是覆蓋著白雪的山頂,灰白雲霧繚繞的山巒;近處是一路的荒野、砂礫、巨石。當白雪山頂和雲霧與我拉近距離時,巴士已行駛到白雪半溶、亂石崢嶸、溪流橫行的山頂了。這就是滑雪勝地「蓋洛」,我們今晚借宿之地。一下車,一股寒氣襲人,眼前的山坡白雪一片,除了幾個身背行囊準備享受夏季滑雪樂趣的年青人外,就是我們今晚留宿的挪威式旅館了。旅館是木製屋,典型的長草屋頂。雖不大,但環境清靜、景致幽雅、屋內整潔古樸,清新的環境一掃我們旅途的疲勞。 <br>
<br>
次日,車一路西行峰回路轉、曲曲彎彎,這是樹茂林密的崇山峻嶺。在密林中有密集的幾棟紅牆草頂木屋,想必這是個小村莊。我們歇息在密林突出的岩石上,極目四望:近山青翠、遠山濃綠;層層疊疊、峰外峰、山外山。在群山中突現一座圓圓的峰岩,因為太遠總覺得是座禿頭山,導遊說它就是著名的「圓岩」。圓岩夾在兩側的群山中,陽光下發出褐黃的色彩,有點像中國的「元寶」。車繼續行進在險峻、迂回曲折的山坡上。往下看:滿目茵綠的草地和蒼翠的樹林閒,遍布彩色小木屋;一條並不十分曲折的羊腸小道漸漸消失在我的視野裡;另一支叉,卻徑直伸入晶瑩發亮的水面,這就是峽灣了。綠茵夾在兩側的山巒中,群山被蔥綠的密林包裹著。抬頭遠望山頂,有的被濃厚的雲層遮掩著看不見真貌;有的被灰白的雲紗掩蔽著,透過薄紗隱隱約約地看到帶雪的山頂;有的則崢嶸突現在雲霧上;那浩浩白雪的山頂似乎與同樣霧色朦朧的天空溶為一體。車越爬越高,路過了建在黃褐砂石、岩塊的十幾棟一抹白色木屋後,便是千里冰封的雪原,再後便是露出褐藍底色,布滿條條片片雪痕但不很高的群山。 <br>
<br>
當爬到幾乎極端之處,我們下車小憩片刻,這是專為旅客設計的休息和觀賞地。山崖邊有一防護欄,憑欄遠望:白雪覆蓋山頂,濃厚的白雲遊浮其中,白雲下面便是青翠的群山;群山間、山腳下一潭映襯著倒影的湖水。此時的湖面上有飄逸的白雲,有皓皓的雪頂,有蔥翠的山腰,真是湖中有山水。這就是典型的挪威峽灣景色。轉身往其他方向望去又是另番風景。那是個被雪包圍的銀白色世界,不知多厚的茫茫白雪覆蓋著空穀或平地。在這雪海般的大地上,那些偶爾露出倔強崢嶸的岩石;那些積存著千萬年冰雪的群峰;千萬年來它們任炙熱陽光的刺激,任雲朵嬉戲其中,任風暴粗魯摧殘,任輕風柔情婆娑,它們依舊緊裹著潔白的衣裳,靜默地矗立在雪地上。它們的寧靜安詳,讓空氣變得更清新,讓大地變得更神奇迷人。此時,除了我們這十幾個站在白雲深處的旅客的照相機喀喀聲外,周圍一片寂靜。這就是挪威的冰河高原。 <br>
<br>
據記載,冰原是常年不化的,而冰河(即冰川)是流動的。只是流動的速度極為緩慢,每年僅流動幾公尺,我們肉眼難以觀察。 <br>
<br>
我在布里克思達(Briksdal)用完具有挪威風格的午餐後,坐上供六人乘坐的電動「馬車」。「馬車」保持中世紀的古色古香,但把馬拉之處變為人操作的電動式「馬車」。「馬車伕」熱情、周到、可親,穿著挪威山地的民族服裝。高原冰河氣候寒冷,他們為遊客蓋上外是雨布的多功能毯子。在前往冰河的山路上擋風禦寒受益非淺。電動車把我們拉到半山腰後,我們便按照指示路牌步行穿越在荒蕪的叢林亂岩間。突然,眼前一片豁朗,尤思拉達爾冰河(Jostedaishreen)即在眼前。只見褐黃色草木不生的禿山間,夾著晶瑩微發藍光的冰河。這冰河有像河流一樣的彎曲向下流淌的走向,但冰河是從極高處往下走,從頂部到底部全然像堅硬、巨大無比的立體冰塊、屹然不動地斜躺在山間。冰河底部滲出的雪水形成不十分寬但很深的溪流。溪流沖過山石、沙土、叢林向山下流竄。接近冰川底部的雪水,清澈見底、泛著淺藍的光彩。由於其平靜和透澈,高山、冰河、藍天都成了溪中的倒影。由於冰川的潔白,只要在陽光下,冰川的縫隙間就會出現美麗的藍光。藍光有的呈長條形、有的呈蚯蚓形、有的呈水滴形,遠看猶如藍精靈出沒在冰山中。 <br>
<br>
站在這萬年冰川旁,看著雪水中的倒影,似乎感到天地間的距離並不哪麼遙遠;看到我和天地同在水景中,我心裡頓升一片豁亮的天地。看著這冰晶玉潔的巨龍,我想像幾十萬年前的它,是如何地咆哮如雷地奔騰著,狂瀉著?它沖走了岩石、沙漬,捲走了叢林,形成了一條巨大深奧的尤思拉達爾河。然而,神秘的力量在冰封大地時,也在剎那間凝固和急凍了這條咆哮的河流,變成目前的尤思拉達爾冰川。蒼茫宇宙間,大自然的力量多麼不可思議,多麼難以抗拒!人,是否「定能勝天」呢? <br>
<br>
巴士繼續行進在山間,沿途中婀娜多姿的瀑布引人駐足。從千米山澗裏徑直奔騰澎湃而下,在地上掀起高飛的浪花,並氣勢洶湧地流入溪湖,這是美麗的維寧思大瀑布。適時正當艷陽高照,飛奔的瀑布上顯現出艷麗的彩虹…令人感到這是仙境。哈當格瀑布 (Hardanger Fjord)則別有洞天。哈當格的水簾洞石峪瀑布卻像兩條細長的銀龍,從藍天中起飛、在煙霞萬丈間飛舞,而交匯在山林岩石坡上。「雙龍」聚集的衝力,使它發出雷霆萬鈞的轟鳴聲;而後幾經曲折,在接近地面時,卻像白紗一樣掩蓋著山石;像零散的銀絲一樣點綴著山石;最終安靜地回歸了峽灣。 <br>
<br>
轉乘遊輪欣賞峽灣猶如夢中遊、仙境遊。自卑根乘船向北行,遊輪緩行在深長的湖面上。峽灣時寬時窄,湖面風波不興,平如鏡面,湖水湛藍得猶如晶瑩的藍寶石;兩岸陡坡千丈,峭壁懸崖,積雪皓皓;峽灣寂靜無比,連海鳥的叫聲都聽得真切。突然,響聲驟起,那是瀑布的傾瀉聲。只見瀑布從山脊間直瀉而下,穿過山腳下蒼翠的樹林,流入了湖中。遊輪轉彎駛入一個橢圓形的峽灣。不知是別墅還是住家?只見湖畔停泊著近十艘精緻的小艇,數十棟一色紅、或一色白、或白牆灰頂的精緻木屋顯露在湖邊和林間。…沿途的田園風光和險峻山坡相輝映,湖水細且深長,這就是世界最深、最長、最著名獨具特色的桑達峽灣(Sogne Fjord)。 <br>
<br>
以美麗著稱的格蘭吉峽灣(Geiranger Fjord)和桑達峽灣同樣有著兩岸美麗的風光,但格蘭吉峽灣的兩岸呈現更多的田園風光,峭壁懸崖上有更多迷人的瀑布。 <br>
<br>
「新娘面紗」瀑布,猶如輕柔的白紗從雲天中大片地直落山下。透過清澈、平直的瀑布能隱約見到瀑布後的峭壁。 <br>
<br>
「七姐妹」瀑布像是七條細薄的白紗,從山頂上緩緩地、輕柔地、默默地流入峽灣。這七條瀑布,千百年來永遠如此默默相互守望著,只在共同回歸峽灣時才得以團聚。 <br>
<br>
我一路不是倚舷四望,就是在艙內隔窗而望。峽灣中那平靜而透藍的湖水,湖中彩色的倒影,湖上翱翔的海鷗;兩岸的蒼松翠柏、層巒疊翠的青山;頂冠白雪的懸崖和斷崖上的清泉飛瀑;雲霧煙霞的輕柔飄繞。這構成了一個多麼神奇美倫、幽靜夢幻似的境界啊!這是人間還是仙境?這就是我久已心儀的人間仙境吧!我想,若陶淵明再世,也會被岸上的田園風光所吸引;李白再世,也會為這神奇的境界而歌、而詩、而舞和「舉杯邀明月」吧! <br>
<br>
造物主給挪威留下了多麼奇妙和夢幻般的峽灣!挪威的峽灣之旅,給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人生的頓悟,心靈上的震撼。<br>
<br>
[轉貼自世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