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美國] 穿越北極圈


simon81620 2011-10-15 00:55

[美國] 穿越北極圈

穿越北極圈<br>
文、圖/陳夢蘭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br>
<br>
終於到了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 。<br>
<img src="http://matchbin-assets.s3.amazonaws.com/public/sites/358/assets/129009198461302010111809502215_32257.jpg" onload="thumbImg(this)" alt=""><br>
<br>
<br>
從空中看,一條細線孤寂地畫過廣袤的阿拉斯加北部荒野,向北掠過育空—塔那那(Yukon-Tanana)高地,跨過北美第三大河—育空河,進入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如果沿著這條細線繼續向北,翻越過雄偉的布魯克斯山脈(Brooks Range)後,遼闊的阿拉斯加北坡(North Slope)將展現眼前,這片廣大荒涼的不毛之地,永久凍土,一直向北傾斜延伸,直至沒入北冰洋的波浪之中。這就是著名的道頓公路(Dalton Highway),美國唯一一條穿越北極的路。 <br>
從陸路深入北極圈的人都從費爾班克斯(Fairbanks)出發,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前一晚從迪那利國家公園趕過來,這裡地處阿拉斯加腹地,是該州第二大城市,也是阿拉斯加大學所在地。這是八月的一個艷陽天,一早起來我們在超市補充了水和食物,加足汽油。由於道頓公路大部分是碎石路面,陡坡多,出名的險路,阿拉斯加地理學會和BLM(土地管理局)給每一個上路者的忠告是:四輪驅動,兩個備用輪胎,備用汽油,補胎工具,應急帳篷、睡袋等等一長串物品清單。我們沒有四輪驅動,也沒有備用胎,就急匆匆上路了。 <br>
<br>
從費爾班克斯到利文格(Livengood)80多英里的公路叫艾略特(Elliott),這段柏油公路橫穿過育空—塔那那高地,從車窗看出去,路兩邊盡是些線條柔和的圓形山丘,覆蓋著鬱鬱蒼蒼的寒帶針葉林,以色調沉鬱的塔形雲杉為主,向陽的坡上不時夾雜著一片片白楊和白樺,在秋天的陽光下閃爍著活潑的亮黃色。公路不時蜿蜒穿過山間的小溪小河,這裡植被茂盛,山勢起伏和緩,景色與距此不遠的阿拉斯加山脈的雄渾壯麗迥然不同。大自然的畫筆在大氣磅礡地揮灑之後,在此忽然轉入恬靜細膩。 <br>
<br>
開了幾十英里景色宜人的山路,忽然看見路邊有個小村莊,村名叫「快樂阿拉斯加」(Joy Alaska)。我們拐進去,裡面已經停了輛大巴,好幾十位遊客,一問是往北冰洋去的。村裡只有零零散散幾座小村舍,正中一座是個叫「野樹林」的小店,環顧四周,確實野樹叢生!從前印第安人在此交易動物皮毛,故此處又叫「北極圈交易站」,如今過往遊客都喜歡在此歇歇腳。房子是用粗大原木搭成,十足的鄉野風味,最引人注目的是屋前的鮮花,兀自開得艷麗,又像是漫不經心、無人照料,顯出幾分落寞。 <br>
<br>
在「野樹林」小店買了件北極圈紀念衫出來,我們抓緊上路,不遠就到了利文格,一個只有27人的小鎮。小鎮的誕生源於上世紀初一個叫利文格的人在這裡的溪流中發現了金沙,淘金鼎盛時鎮上的居民多達1500人。淘金熱浪過去後,小鎮荒涼下來。現在利文格是個三叉路口,艾略特公路在此折向西,前往熱泉(Hot Spring),道頓公路從這裡起始,徑直向北。 <br>
<br>
駛上道頓公路的第一刻就使人心驚膽戰,柏油路戛然而止,碎石路始於一個陡坡的頂端。我們提心吊膽踩著剎車向下俯衝,車輪揚起的石子砸在汽車底盤上,頓時響成一片,揚起的塵土遮蔽了視線。這一刻我恍然明白:為什麼導遊指南上說心臟虛弱的人不宜上這條路?為什麼大白天也要打開車燈,為什麼要帶足刷窗水?為什麼爆胎和車窗破裂是家常便飯?為什麼多數租車公司不許租車上這條路? <br>
<br>
路上車很少,幾乎看不見像我們這樣的非越野小車。道路狹窄,交匯時大家都減低速度,小心避讓,因為車輪揚起的飛石可能是致命的武器。一路上荒無人煙,只有阿拉斯加輸油管始終陪伴左右,它是修建道頓公路的唯一目的。1960年代末,阿拉斯加北坡發現石油後,只用了5個月就建成了這條路,用的是戰時速度。直到1994年,道頓公路才完全對公眾開放。至今當地人仍稱它為輸油管運輸路,18輪大卡車仍是這條路的主宰。有個名叫「American's Toughest Jobs」的電視系列,其中一集描述的正是這條路上的卡車。大卡車翻山越嶺,一路狼煙滾滾,一直是道頓公路的經典鏡頭之一。山高路險,陡坡多,加上北極氣候變幻無常,夏天電閃雷鳴,冬天冰雪狂風,沒有過人的膽略和技藝,是吃不了這碗飯的。 <br>
<br>
上道頓公路後,不僅路況變了,路邊的景致也變了。地質上,這裡已經隸屬於另一個小板塊,地質面貌撲朔迷離,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交替更迭。最觸目的是森林火災的遺跡,燒焦的荒山似乎連綿不盡。這裡是地球上森林火災發生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火災的起因大多數是閃電,聽說每年夏天平均有2萬6000個閃電擊中阿拉斯加的森林。車到21英里處,路邊開闢了一個居高臨下的觀景點,我們停下來觀看。BLM的牌子上介紹:從這裡向西到育空河,綿延幾十英里,有大約24萬英畝的森林分別在2003和2005年的大火中化為灰燼。放眼望去,有些山坡上火呈之字形掃過,留下明暗交錯的植被,另一些山嶺全是光禿禿的,燒焦的枯樹杆筆直地指向天空。這荒涼的景象讓人想起為什麼阿薩巴斯卡人把他們的土地稱之為「The land of stick」。 <br>
<br>
這荒涼的景像一直蔓延到育空河。到了大約50多英里的地方,翻過一道山嶺後,育空河和它的廣闊河谷豁然展現在前方。這是一條很有氣勢的大河,河床深切,兩岸樹木繁茂。一道線條簡潔的灰色橋樑飛越河的兩岸,我們的車一路下坡,向它駛去。這是阿拉斯加境內育空河上唯一一座橋,目的之一是攜帶輸油管過河。橋面是木板鋪的,橋身像道頓公路本身一樣,也是個傾斜的坡,因為南岸地勢高於北岸。 <br>
<br>
過了河,我們看見路的右邊遠遠有一座孤零零的原木小房子,高高飄著美國國旗,這是BLM的訪問站,也是我見過的最小的訪問站。裡面有暖洋洋的爐火,幾張椅子,一位和藹可親的值班女士,很溫暖的感覺。訪問站不僅提供天氣、野營、路況、沿途野生動植物等信息,還免費為旅行者頒發進入北極圈的證書。雖然我們離北極圈還有一段路,也被允許預先在這裡辦好證書。在等待證書上的印章油墨風乾時,我們和值班女士閒聊。得知她家住華盛頓州,已退休,每年6月至8月訪問站開放的3個月裡來此作志願工作。環顧小小的屋子一目瞭然,並沒有床,我們問她住在哪兒,她說住5英里外的營地帳篷。我們聽了肅然起敬,在這個遙遠荒僻、氣候嚴峻的地方,食物又極其有限,如果沒有對這片土地的熱忱,3個月營地生活的艱苦是常人很難忍受的。 <br>
<br>
從訪問站出來,我們沿著一條小路去河邊。八月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路邊的植物,除了白楊、白樺、雲杉和極地柳外,滿眼是陌生的寒帶植物。河岸一帶是北極狐、麝牛、馴鹿和棕熊經常出沒的地方,跟野生動物保持距離是我們來阿拉斯加後獲得的忠告,畢竟沒人願意和一頭棕熊狹路相逢。小路的盡頭是河岸,岸邊樹叢中搭了個木板平台,站在平台上可以很舒服地眺望育空河的景色。由於沿途冰川融水的匯入,河水呈灰白色,在北極的天空下顯得飄渺蒼茫,而兩岸荒無人煙的情景,更使這條長3185公里的阿拉斯加母親河顯得荒涼寂寞。育空河是地球上少數幾條從頭至尾穿行在人煙稀少的寒帶森林中的河流之一,它發源於加拿大北部,自東向西橫穿過整個阿拉斯加,最後注入白令海。 <br>
<br>
從道頓公路沿河向東,上溯300英里,是人跡罕至的育空河谷平原(Yukon Flats)。這片遼闊的低地上湖泊密布(超過2萬個湖),溪流縱橫,是鳥類和野生動物的天堂。整個濕地面積1100萬英畝,比佛蒙特(Vermont)和康乃狄克(Connecticut)兩個州加在一起還大,是除土著以外人類活動從未浸染過的土地,現在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地(Yukon Flats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人類學家認為阿薩巴斯卡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至少一萬年。正如愛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極海岸的一支,阿薩巴斯卡人是北方森林中的遊牧民族,冬天在森林中狩獵,夏天在河裡捕魚。育空河還是阿薩巴斯卡人的天然交通途徑,夏天他們搖著樺樹皮小船沿河訪問別的部落,冬天凍結的河面對於狗拉雪橇來說,更是一條暢通無阻的冰河大道。 <br>
<br>
漫長北極路上,沿途只有兩處加油服務,三處可提供簡單食宿,育空河是其中之一。我們在這裡吃自己帶的午飯,在只有一根油泵的加油站給車加足油。除了加油和補胎服務外,育空河邊還有個簡陋的客棧,價格不菲,199元廁一晚,公用淋浴間和廁所。客棧內設有餐館和北極紀念品小店,在這裡我們又遇到了那一車遊客,一回生,二回熟,彼此像老熟人那樣打招呼、道別,繼續北上。道路愈顯孤獨,路兩邊的景象也愈加原始。汽車小心翼翼地翻山越嶺,其間又經過幾個令人膽寒的陡坡。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長2英里、坡度12%的大陡坡,人稱Beaver,s slide(河狸的滑梯),當我們從山頂直線下滑好幾英里時,感到自己真成了快樂的河狸,從雲中滑向谷底。這些陡坡向視野展現了壯觀的山谷,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最可惜的是無法停車,無法拍攝。這裡已經是美國最北最遙遠的陸地,隨著向北的行駛,視野越來越開闊,樹木越來越矮小,越來越稀疏,最終苔原代替了寒帶針葉林。 <br>
<br>
到了98英里的「手指山」(Finger Mountain),樹林完全消失,苔原地貌占了上風。BLM在山頂上設了停車場和徒步小路,使旅行者有機會深入古老的自然地貌。我們先站在「指山」頂上向南遠望,看見輸油管和道頓公路像兩條平行的飄帶,越過遠山,逶迤而來。近處山坡上滿眼皆是侵蝕暴露的花崗岩,稍遠處醒目地聳立著一塊酷似手指的巨石,「手指山」的名子由此而來。向北俯視,下面是遼闊的谷地,綿延不盡的沼澤,和鑲嵌其間的藍寶石般的湖泊。儘管北極苔原氣候乾燥少雨,年降雨量與沙漠相近,湖泊沼澤卻時時可見。這個現象初看很令人困惑,究其因,一方面是因為氣溫低,蒸發低,另一方面,幾英寸下是堅硬的永久凍土,水無法向下滲透,遂積在地表成為湖泊沼澤,可以想像這些湖泊是很淺的,而且是季節性的。 <br>
<br>
苔原上通常風速很大,不過這個秋日的午後,風卻是柔和的,陽光極其燦爛,藍天上游弋著的白雲給苔原投下了一些藍色和紫色的影子,色彩之瑰麗令人驚歎。苔原使我們著了迷。我家一大一小兩位對地質感興趣的男士迫不及待要去探察那些風化的花崗岩,而我則想獨自靜賞苔原獨特的景色和植被。所以我們兵分兩路,步入苔原。腳踏上苔原的第一個驚訝是它的彈性,好像踏在柔軟的地毯上。從遠處看苔原,因為光禿禿的沒有樹,給人的感覺好像很荒蕪,置身其中才發現苔原是一張五彩繽紛的大地毯。在這個季節,矮小的灌木,一叢叢地,已經著了火。苔蘚和地衣匍匐生長在地面或石頭上,呈現出一片片鮮艷的色塊,細看之下,紅橙黃綠青藍紫,竟是七色斑斕。更有白色的禾草在風中搖曳生姿,配上遠處湛藍的湖泊和沼澤地上那些黃的褐的秋草,所以看似荒涼的苔原,其實是個賞心悅目的生命世界。 <br>
<br>
北極苔原上的生命處於極其嚴酷的環境。漫長寒冷的冬天、半年的極夜和永久凍土使植物生長極其緩慢艱難,比如極地柳一年中只長幾公釐。僅在短促的夏季,地表淺淺一層土壤層才能融化,這時候植物的葉子要抓緊時機進行光合作用,根要從薄薄的土壤中拚命吸收養分,它們要在兩個多月內完成發芽、開花、結果這樣一個生長周期。然而儘管處於如此不利的條件,夏天的北極苔原仍然是個鮮花盛開的世界,讓人不能不對生命的頑強產生深深的敬意。… <br>
<br>
後來我們終於到了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BLM在路邊設了路標,並建了露營地、野餐桌和廁所。那一車遊客又已經先到了,熱情主動替我們一家三口合影留念。過往的遊人都要在此留影,畢竟這是地球上五條最重要的緯度線之一。北極圈是開始發生極晝極夜的地方,夏至這天,午夜時太陽還在地平線上徘徊不落;而在冬至,太陽則終日不露面。地球上的五條緯度線,赤道和南北迴歸線都不難到達,而南極圈和北極圈,因其遙遠神秘,對人類一直是巨大的吸引。 <br>
<br>
到達北極圈使我們感到興奮。這是個奇異的傍晚,太陽依然高懸在天空。站在北極的藍天下,我忍不住想入非非,如果能環繞北極圈一周,將會是一次多麼有趣的旅行!北極圈一周約一萬英里,除了幾處海峽,基本上是連續的陸地,是人煙稀少的荒野。這種情景又使我不禁想起地球南北極之間的對照,每次打開地圖,都會驚訝於這種對照:南極是一塊覆蓋著厚厚冰蓋的陸地,四周被海水環繞。而北極是一片面積與南極相仿的海,四周被陸地環繞,它們之間既相似又完全相反。此時我們站在環繞北冰洋的陸地上,感歎驅使地球上板塊漂移的力量是多麼奇妙!… <br>
<br>
從道頓公路前往北極的旅行令人終身難忘。不僅蒼茫的極地、壯觀的苔原使人開闊視野,那寂靜原始的自然之美,那在天地之間無窮無盡舒展的自由,更是每個人心靈的良藥。 <br>
<br>
★小貼士: <br>
<br>
1. 蚊子是北極的第一號昆蟲,一定要帶備驅蚊劑。如走trial,最好帶避蚊面罩。 <br>
<br>
2. 儘管太陽終日斜射,但夏天日照長,紫外輻射仍然很強,太陽鏡和防曬霜是不可少的。 <br>
<br>
3. 北極氣候變化無常,輕便雨衣和保暖外套是必備的。 <br>
<br>
4. 一路沒有食品雜貨店和醫藥設施,要自備足夠的食物、飲水和應急藥品。5. 沿途沒有手機信號,如需要,需事先租用衛星電話。 <br>
<br>
6. 自行駕車要備:兩個備用胎,修胎工具,足夠的汽油、機油、刷窗水。若租車一定要問清楚是否允許上道頓公路,否則罰款嚴重。 <br>
<br>
[轉貼自世界新聞網]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國] 穿越北極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