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once 2011-8-17 09:01
龍的原型是蠶蟲
龍的原型是蠶蟲 <br />
<br />
序:靈感來自傳說、人性及陰陽八卦。 <br />
<br />
1、伏(風)羲從蟲獲得靈感,找到宇宙的秘密(見《伏羲》),龍的原型是某種蟲,我認為這種蟲是蠶蟲。引《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 龍生於水」是指龍為卵生(卵裡面是液體)。 <br />
<br />
2、伏羲、女媧所在部落崇拜蛇,蠶的體態像蛇,而龍的體態及脖子也像蛇。蛇身上的鱗影響了龍、鳳凰、麒麟形象的衍化。3、蠶成長過程中幾次蛻變,而蛇要幾次蛻皮。4、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龍為「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蠶剛生出來時像小黑螞蟻,這是「能幽,能細,能短」,到結繭時,身體呈白色並趨向透明狀,重量擴大萬倍,身長擴展幾十倍,這就是「能明,能巨,能長」。「春分而登天」指春分後桑葉長出,蠶開始活動,「秋分而潛淵」指秋分過後,桑葉凋零,蠶潛藏起來。5、《國語、新語》中周夷王時有精液變黑龍的傳說,這是蠶(龍)初生的狀況。這也是夷、夏文明融合過程中,夷文明深入到(夏)周宮廷的一個標誌。6、蠶的嘴部向外突出,龍的嘴部也向外突出。嘴底的幾根細毛,是龍嘴底的逆鱗。「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7、蠶的頭似馬,龍的頭也似馬。蠶的頭部格外大,而龍的頭部也格外大。8、蠶的尾部呈毛狀,主體向下並有向上的尾角,這是龍尾呈毛狀並分散開的原因。9、蠶的足分胸、腹兩部分,分別是龍的前後爪,胸足經常翹起,這是「龍騰」。10、蠶要經歷黑蟲、白蟲、蛹、飛蛾幾種完全不同的樣子,像龍會「變」一樣。11、恆久不變為陰,快速變化為陽,蠶短暫一生多次變化,為偏陽,而龍為陽剛之身。12、蠶蟲成長過程中,從黑色變青色、灰色又變成白色,而龍也有多種顏色。<br />
<br />
13、蠶蟲可解釋牛梁河5000年前的「玉豬龍」。因為蠶和豬相似,吃飽後睡覺,睡醒就再吃。<br />
<br />
14、有「龍馬」背負河圖,又有「蠶馬」傳說(見附錄《搜神記》),代換,龍就是蠶。<br />
<br />
15、蠶(龍)與馬相通,《周禮 註疏》卷三十《夏官‧馬質》鄭玄引《蠶書》解釋:「蠶為龍精,月直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大禹治水後「乘龍而歸」,應作「乘馬而歸」,之前的伏羲、女媧、炎、黃帝沒有關於馴馬的記錄,禹應為最早馴服、使用馬的人。16、 「龍馬」背負的河圖,來自蠶蟲身上的黑點斑紋。17、蠶兩側各有九個黑子,而真龍天子(皇帝)稱九五之尊,多黑子象徵龍顏。《史記》中描述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借喻他天生龍體。合誠圖亦雲:「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18、「龍馬」對應 「蝸牛」(神龜),一陰一陽,一快一慢。伏羲歿後,媧(蝸)「斬黑龍」(去掉蠶蟲),獨留下蝸牛,這就是女媧由來。「媧」像是後人給她的謚號。(蝸的發音最好取南京普通話 wā,古字中「女」和「蟲」通用)19、紅山出土的代表早期龍馬形象的「C型玉雕龍」,無爪、無鰭,無角,形態像蠶蟲。頭上跟著的弧,是龍馬的鬃毛。<br />
<br />
20、 「玉豬龍」和「C型玉雕龍」都擺出「C」, 是因蠶織繭時,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了「C」字型。21、「玉豬龍」 和「C型玉雕龍」背部兩側有通管,是蠶背上的兩個新月斑紋。「新月」與「管」相通,是古代人的一種思考方式,與之類似的是管氏夷吾提出新月(霸)理論。22、蠶能吐絲,而龍常吐水、噴火。23、龍常出沒於雲中,而蠶織繭時,在一屢屢的白絲中穿梭,就像在雲裡。24、蠶吐絲,織橢圓形暖和的繭,而龍常與火球、火珠在一起。可把繭與火球、火珠對應,繭外的輕絲是「火焰」。25、民間舞龍隊,龍頭擺動的路徑跟蠶織繭時擺動的 ∽ 相似。26、民間所舞的龍,有多個支點,蠶有多個足。27、樹王之爭:桑樹上生長蠶,本應為樹王,而椿樹上生長的蟲蛾與蠶相近,被錯封為樹王。28、龍沒有性別,是因為蠶蟲始終為幼蟲,幼蟲不分雌雄,等變成飛蛾才表現出性別。29、龍和鳳常連在一起,而蠶蟲之後是飛蛾,我們還可想像雌雄飛蛾與鳳凰的聯繫。因為飛蛾全身披著鱗毛,並有翅膀像鳥;頭部呈小球狀,可演化為鳳凰頭部的光圈(另見《鳳凰的原型是蠶蛾》)。以此,龍、鳳凰是同一種生命崇拜。30、 我國古代最早有絲綢業,延續幾千年至今,繁榮、先進、發達並享譽世界,是「龍」(蠶)圖騰不斷傳承的土壤和基礎。<br />
<br />
31、自古至今,一直有人知道龍的原型是蠶蟲,只是蠶蟲沒有被接納。我們到處雕刻龍、擺放龍、圖畫龍,當真的龍到來時,卻拒絕接受他,難道這才是「葉公好龍」的含義。32、〈日本神化〉是東夷文明的一部分,從谷神化五穀時,頭部變成「蠶」,容易得出「蠶」為什麼能神化成「龍」。33、蠶,一出生就能獨立生存,成長過程歷經剝皮痛苦,最後的重量能達到出生時上萬倍,所以龍(蠶)無疑很強悍。但龍(蠶)從不知道過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相互之間的協作能力差,這是龍(蠶)的另一特點,我想中國人失去許多歷史與龍(蠶)圖騰不無關係。後記:我堅持,智人、現代人(社會人、花人)同源同祖,她們的誕生都與「性」有直接關係。第一個智人是第一個掌握自慰技術的男人(燧人氏),現代人誕生於河套平原附近,伏羲、女媧的部落。整個人類文明從非洲智人開始,到達東亞誕生花(華)人後再折返回西方。 因為中國是社會人的誕生地,各種社會理論如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各國國旗上的五星(行)可能都源自中國。另外,中國還有最早的三權分立(人、三苗、三監、齊、三公),有最早對自由的訴求,最早的新月文化等等。這些都不計較,至少應找回我們的母系花(華)文明時代。古代男耕女織,吐絲織繭的蠶(龍)與女性有關,是母系氏族——華(花)文明的遺存。所以她(龍)圖騰的背後應是一個女人,按傳說判斷這個女人就是〔螺〕,她更接近黃帝的真實原型。附:《搜神記》卷十四, 雲:「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而去,逕至父所。(父)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 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走告其父。後經數曰,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 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br />
<br />
龍之變體——鳳凰<br />
<br />
鳳凰之所以被萬眾景仰,除了她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她只為性而存在。<br />
<br />
當蠶蛾破繭而出,已失去進食等基本的功能,她存在的唯一理由是<br />
<br />
找到自己傾慕的愛人,留下後代。<br />
<br />
伏(風)羲從蟲獲得靈感,找到宇宙的秘密(見《伏羲》),龍的原型是某種蟲,我認為這種蟲是蠶蟲。引《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br />
<br />
伏羲、女媧所在部落崇拜蛇,蠶的體態像蛇,而龍的體態及脖子也像蛇。蛇身上的鱗影響了龍、鳳凰、麒麟形象的衍化。<br />
<br />
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龍為「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br />
<br />
蠶剛生出來時像小黑螞蟻,這是「能幽,能細,能短」,到結繭時,身體呈白色並趨向透明狀,重量擴大萬倍,身長擴展幾十倍,這就是「能明,能巨,能長」。「春分而登天」指春分後桑葉長出,蠶開始活動,「秋分而潛淵」指秋分過後,桑葉凋零,蠶潛藏起來。<br />
<br />
最早的龍:伏羲時有「龍馬」背負的河圖,這張圖來自蠶蟲身上的黑點斑紋。蠶兩側各有九個黑子,而真龍天子(皇帝)稱九五之尊,多黑子象徵龍顏。《史記》中描述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借喻他天生龍體。<br />
<br />
蠶能吐絲,而龍常吐水、噴火。龍常出沒於雲中,而蠶織繭時,在一屢屢的白絲中穿梭,就像在雲裡。<br />
<br />
蠶吐絲,織橢圓形暖和的繭,而龍常與火球、火珠在一起。可把繭與火球、火珠對應,繭外的輕絲是「火焰」<br />
<br />
<br />
龍沒有性別,是因為蠶蟲始終為幼蟲,幼蟲不分雌雄,等變成飛蛾才表現出性別。龍和鳳常連在一起,而蠶蟲之後是飛蛾,我們還可想像雌雄飛蛾與鳳凰的聯繫。因為飛蛾全身披著鱗毛,並有翅膀像鳥;頭部呈小球狀,可演化為鳳凰頭部的光圈(另見《鳳凰的原型是蠶蛾》)。以此,龍、鳳凰是同一種生命崇拜。鳳凰之所以被萬眾景仰,除了她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她只為性而存在。 當蠶蛾破繭而出,已失去進食等基本的功能,她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找到自己傾慕的愛人,留下後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神物」——獅子與孔雀後,<br />
麒麟的形象衍變成獅子,鳳凰的形象成了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