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ki232 2011-8-9 15:03
了凡(真實 必讀 千古流傳 改運篇)做自己的主人.現在好運跟著來
了凡(真實 必讀 千古流傳 改運篇)做自己的主人.現在好運跟著來<br />
<br />
教他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消除災難、如何修善積福。<br />
是袁了凡先生對兒子的教誨《了凡四訓》<br />
一、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立命之學<br />
<br />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命我放棄科舉功名改學醫術她老人家說:<br />
「學醫可以養生活己,也能濟世活人;而且醫術高明,名滿天下,<br />
這也是你父親的願望。因此我聽從了母親的意思,<br />
放棄了考試做官的念頭,而改學醫。<br />
<br />
有一天,在慈雲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br />
我很禮貌地跟他打招呼,他告訴我說:<br />
「你有做官的命,明年就可考取秀才,為什麼不讀書呢?」<br />
<br />
我只好告訴他原因,並請教老人的姓名與府居。<br />
<br />
老人說:「我姓孔,雲南人。得有『邵子皇極經世』正傳,命該傳你。」<br />
於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裡暫住,並將情形告訴了母親。<br />
<br />
母親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並屢次試驗老人的命學理數,<br />
竟然不管巨細都非常靈驗。<br />
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話,又去學館讀書,準備考秀才。<br />
<br />
孔老人就為我起數算命說:「縣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br />
府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得第九名。」<br />
<br />
到了次年,三處考試真的都考取了,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都符合老人的預言。<br />
因此我就再請老人為我卜占終身之吉凶禍福。<br />
<br />
孔老人算定的結果,說我某年考第幾名,某年補上稟生缺,<br />
某年當貢生,而後某年入選為四川知縣,在任三年半即離職歸鄉,<br />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而無子,這些我都把它記錄下來。<br />
從此以後,凡碰到了考試,名次的先後,都不出孔老人的預料。<br />
<br />
孔老人還算定,我命中註定須領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br />
才能升為貢生,但當我領到七十一石之時,上司即允我補貢,<br />
因此我就懷疑孔老預言的準確性,沒想到我的補貢結果還是被駁回。<br />
直到丁卯年,上司又看到我的考試卷,策論作得很好,<br />
不忍埋沒人才,就吩咐縣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補貢生。<br />
計算所領之廩生米糧,又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br />
<br />
因此我更相信:「升官發財,遲速有時;富貴在天,生死有命。」<br />
的命運理數,所以看淡一切,聽其自然,無所企求了。<br />
<br />
二、命由自己作福由心生<br />
<br />
後來到燕京國子監去讀書,我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也懶於讀書求進。<br />
己巳年,又回到南京,有一天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br />
二人對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覺。雲谷就問我說:<br />
<br />
「凡人所以不能成聖成賢,都因為被雜念及慾望所纏;<br />
你靜坐三天,不起雜念,不胡思亂想,必有原因?」<br />
<br />
我說:「被孔老人算定了,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妄想也沒有用!」<br />
<br />
雲谷笑道:「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只是個凡夫!」我問為什麼?<br />
他說:「人若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難免會被陰陽氣數所控制,<br />
若被陰陽氣數所控制,當然就有定數,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數,<br />
極善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極惡之人命運也約束不了他。二十年來,<br />
你被命運所控制,動彈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個!」<br />
<br />
我問他說:「一個人的命運,能逃得了嗎?」<br />
<br />
雲谷說:「命由己作,福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br />
詩書所稱,確是明訓。佛教經典裡頭也說過,求富貴得富貴,<br />
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這都不是亂講的。<br />
說謊是釋迦的大戒,諸佛菩薩豈敢騙人。<br />
一個人只要肯做善事,命運就拘束不了他。」<br />
<br />
我說:「孟子提過,『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br />
道德仁義能夠力行自求,功名富貴須待他人賞賜,如何求得到?」<br />
<br />
雲谷說:「孟子的話並沒有錯,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br />
六祖慧能禪師曾經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br />
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br />
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為人若不知反躬內省,從心內求,<br />
而只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就算用盡心機,也是雙頭皆空。」<br />
<br />
三、天作孽猶可違<br />
<br />
雲谷又問:「孔老人到底算你終身命運如何?」我從實詳述了過往的經歷。<br />
雲谷說:「你認為自己應該得功名?應該有兒子嗎?」<br />
<br />
我想了很久才說:「不應也,官場中的人都有福相,<br />
而我相貌輕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度量狹窄,<br />
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br />
這些都是無福之相,怎麼當得了官!俗語說:<br />
『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形同孤寡相,<br />
是無子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是無子二因。<br />
<br />
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潔身自好,<br />
不能捨己為人,同情別人,是無子的三因。其他還有多話耗氣,<br />
好酒損精,好徹夜長坐不知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br />
<br />
雲谷說:「照你這樣講,世間不應得到的事還多得很呢,<br />
豈僅功名與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能享千金財富的,<br />
一定是有千金福的人,能享百金財富的,一定是有百金福的人,<br />
應該餓死的,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br />
這些都是個人自己造成的,上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br />
並未加絲毫力量。傳宗接代的事也一樣,但憑各人積德之厚薄。<br />
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孫可傳,十世功德者,<br />
必有十世子孫可傳,那些絕嗣者,必是毫無功德之人。<br />
<br />
「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缺點,那麼將不發科甲與沒有兒子的原因,<br />
儘量改掉;化吝嗇成施捨,偏激為和平,虛偽成虔誠;<br />
浮躁改成沈著,驕傲改成謙虛,懶散改為勤奮,殘忍化為仁慈,<br />
刻薄改為寬容;儘量積德,儘量包涵,珍惜自己,<br />
別糟蹋自己,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br />
這樣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獲得仁義道德的新身體。<br />
<br />
「血肉之身,假若必有定數,然義理之身,必能感動天地而獲福。<br />
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經也提過:<br />
人若能念念不忘,想想自己所作所為,是否合乎天心,合乎天道,<br />
一定得到好報應的。孔老人算你當不了大官沒有兒子,<br />
是天作之孽還可避免,只要你擴充德行,廣積陰德,多作善事,<br />
則自己所造的福,那有不應驗的道理?<br />
<br />
易經一書,專談趨吉避凶的道理,若說命運不能改變,則吉又如何取?<br />
<br />
凶又如何避?易經坤卦有言:<br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及子孫,你相信嗎?」<br />
<br />
四、修身立命積德祈天<br />
<br />
從此我猛然頓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領受教,而將往日之過失,<br />
在佛前盡情表白懺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件善事,<br />
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的恩德。<br />
<br />
雲谷禪師並指點我,每日所作的善事,都記在功過簿上,<br />
如有過失,則須功過相抵。並教我持唸「準提咒」,以期有所應驗。<br />
<br />
他又說:「符籙家說過:『不會畫符鬼神笑。』<br />
畫符跟唸咒有異曲同工之妙,畫符時,必須心不動意念,<br />
靜下一塵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萬里,開筆一點,<br />
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心無雜念則此符必靈。<br />
為人處世,祈禱天地,改造命運的道理也一樣,<br />
須時刻在此無思無慮的狀態之中,則人心即是天心,<br />
必能感動天地而得福。<br />
<br />
「孟子立命之學也說過:『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br />
一般人都認為夭與壽,是二種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為何說是一樣呢?<br />
<br />
「試想,人若能心處於不動慾念之境,隨遇而安,<br />
善盡生之職責,命必然過得踏實,那麼還有啥夭與壽之分別呢?<br />
進一步而言,豐歉、貧富、窮通、貴賤......<br />
也都只是在心存慾念之後才有分別,正因為世人心存妄念,<br />
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br />
因此生死就變成嚴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禍福、毀譽是非、<br />
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無寧日。<br />
<br />
「至於『修身以俟之』,乃是積德祈天的事,人若能修身養性,<br />
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時刻處於不動絲毫非非之念的<br />
『明心似鏡』的地步,則離『返本還原,歸根復命』<br />
的境界已不為遠,這便是實學。<br />
<br />
「還未達到此『無心』之境的人,只要時時刻刻持唸『準提咒』,<br />
唸到滾瓜爛熟,有持如無持,無持似有持,到了念頭不動時,就靈驗了。」<br />
<br />
因此我就把外號「學海」改為「了凡」,以紀念了悟立命之道理,<br />
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br />
<br />
五、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br />
<br />
從此以後,時時小心謹慎,便覺心安理得與前不同。<br />
往前常常放蕩憂鬱,六神無主,到此變成了戰戰兢兢,<br />
小心謹慎的景象,即使處於暗室之中,<br />
也都以不獲罪於天地鬼神而時加警惕。<br />
碰到了有人罵我毀我,也都能淡然處之,不與計較。<br />
<br />
到了第二年又去燕京參加禮部考試,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br />
卻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預言開始失靈了。<br />
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br />
<br />
然而冷靜檢討,還是感覺修養很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br />
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守節,<br />
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己巳年發願,<br />
到了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行畢三千善事,<br />
隔年回到故鄉,即到佛堂還願。並再發求子之願,許下再行三千善事,<br />
以贖此生之過。至辛巳年(僅經過一年),就生了一個男孩。<br />
<br />
我每行一善,就用筆記起來,你母親因為不識字,<br />
每行一善就用鵝毛管在日曆上印一個紅圈,譬如施捨物品救濟窮人,<br />
助人急難,買物放生等,有時一天就印了十幾個紅圈,<br />
這樣繼續行善積德,只有二年的時間,三千善事就完了,<br />
即刻再到佛堂還願,並再求中進士之願,許下再行一萬件善事之願。<br />
<br />
經過了三年,我就考中了進士,當了寶抵知縣。我準備一本空格簿子,<br />
取名治心篇,交待門人,放在辦公桌,凡所行善事,務必登錄,<br />
晚上則設香案於庭院,禱告天地。<br />
<br />
你母親見所行善事不多,經常耽心的說:<br />
「以前在家鄉,互助行善,三千之數根快就完成,<br />
現居衙門中無善可行,何日才能達成一萬善事之願,完成功果呢?」<br />
<br />
有一天夜裏,就夢見了神靈前來指點說:<br />
「只要下令減收百姓糧租,一事即可抵萬,功果可完。」<br />
<br />
原來寶抵縣的田租甚高,每畝須繳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稅,<br />
我即刻計劃減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裏總是懷疑,<br />
做這麼一件事何能抵得萬善。<br />
<br />
剛好有位幻余禪師自五臺山來,我就將夢裏的事向他請教。<br />
他說:「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萬善,<br />
何況全縣減租,萬民受福,當然一善足可抵萬善。」<br />
於是我就捐獻薪俸,拜託禪師回山時,<br />
代辦請一萬個僧人吃飯,以表誠心還願回向。<br />
<br />
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歲必死,我並未為了此事祈禱,<br />
或發願添壽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無事的度過,至今我已六十九歲了。<br />
<br />
書經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又說:「惟命不於常。」<br />
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命運之說,其實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變的。<br />
<br />
從此我深知:『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br />
若說禍福憑心定,安身可以立命者,必是聖賢豪傑。』<br />
<br />
六、謙謙君子進德修道<br />
<br />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麼樣?但只要運逢顯達時,也以落魄的心境處世;<br />
逢到順利的境遇,也當作拂逆一樣的謹慎;碰到富足的時候,<br />
也像貧窮一樣的節儉;就是得到別人的擁護愛戴,切不可趾高氣揚,<br />
反應小心恐懼;如果家世望重,也不可自鳴得意,反應作卑下想;<br />
學問高深,也應禮賢下士,不恥下問。<br />
如此行持,克己復禮,則可以入道,可以進德。<br />
<br />
時時維護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彌補父母之罪愆過失。<br />
上思國家社會栽培之恩,下謀家庭子女之福祉。<br />
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務必嚴格規律。務必日日反省,<br />
時時改過,有一日安於現狀,自認自己沒有過失缺點,<br />
自以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即不會進步。<br />
<br />
天下聰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不修道德,積行累功者,<br />
都是因循苟且,貪圖安逸,而耽誤了一生。<br />
雲谷禪師所說的立命之論,確實是至理名言,你應該經常頌讀,<br />
並勉力躬行,才不會枉度一生的。<br />
<br />
改過之法<br />
<br />
一、發心改過<br />
<br />
春秋時代,有許多大夫,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br />
就能推測其人的吉凶禍福,並且非常的準確,<br />
這種事在左傳、國語諸書裏,都有許多記載。<br />
<br />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吉凶徵兆,發源於人的內心,<br />
而表現於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穩重之人,大都能獲福。<br />
相呈刻薄,行為輕佻者,大都近禍。<br />
絕對沒有所謂吉凶未定,渺不可測的道理。<br />
<br />
一個人心性的善惡,必與天心相感應。福之將至,<br />
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br />
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發現得到,<br />
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先不談如何行善,<br />
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br />
<br />
談到改過,「羞恥心」是第一要素。<br />
<br />
試想,古之聖賢跟我們同樣是人,何以他們能流芳千古,<br />
而我們卻默默無聞,甚至於身敗名裂呢?人若只貪戀聲色名利,<br />
縱情恣意,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以為他人見不到,<br />
而自鳴得意,毫無慚愧,則將漸漸變成衣冠禽獸而不自知!<br />
<br />
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行為更可恥,更慚愧了!孟子也說過,<br />
知恥給人的影響太大了。能做到知恥就是聖賢,<br />
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疑。改過的關鍵就在此一念之間,<br />
人所以異於禽獸,也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br />
<br />
改過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br />
<br />
天地鬼神是欺騙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點點過失,<br />
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過錯,<br />
天必降下種種的災殃,犯的若是小過錯,<br />
則會損及現世的福報。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br />
一個人就是生活在隱蔽的暗室裏,天地鬼神也同樣一目了然,<br />
就是掩蓋得週密,做得很巧妙,也無法掩飾自己的良心欺騙自己,<br />
萬一被人看出破綻,那就丟臉得很,所以人必須要有敬畏心。<br />
<br />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惡,都有悔改的機會。<br />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終前懊悔覺悟,發一善願而得善終者,<br />
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惡也,<br />
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燈來照,則盡去千年黑暗一般。<br />
因此說:「過失不拘大小,以能改為要。」<br />
<br />
但人生無常,肉體易壞,若等到呼吸停止了,想改過也來不及了。<br />
明的報應,在陽間遺臭萬年,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掉;<br />
暗的報應,在陰間沉淪地獄永受折磨,<br />
就是聖賢仙佛菩薩也救不了,怎可不畏?<br />
<br />
改過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氣與決心」。<br />
<br />
人所以不能改過,只因為因循苟且誤了大事,若能發奮圖強,<br />
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般,趕快拔除,<br />
犯上了大過如毒蛇咬指一般,趕快斷指,不猶豫不等待,<br />
就如易經所言:「風雷益」,風起雷動乾脆利落,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br />
<br />
人若能俱備上述「三種心」,知過能改,就像春冰遇日,必能消失了!<br />
<br />
二、改過方法<br />
<br />
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三種方法,<br />
工夫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br />
前日暴怒,今日靜心反省。這是從事上改的方法,<br />
這種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但病根不除,不是根本辦法。<br />
<br />
比較理想的改過方法,應該從理上改。<br />
<br />
譬如想改殺生之過,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br />
殺他養己怎能心安?而且殺他,不但宰割,又放進鍋裏去燒,<br />
受種種痛苦必痛徹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氣之運化,<br />
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貴,就算山珍海味,吃過了也不一定能供養身體,<br />
蔬菜素品儘可充飢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當成化屍場!折損自己的福份?」<br />
<br />
再想:「血肉之類必有靈性,與人同體,縱不能修養品德,<br />
使他親我敬我,怎可再殘害生靈,使之仇我恨我呢?」<br />
若能想到此理,那就對吃肉感到傷心,下不了口,而不敢殺生了。<br />
<br />
想改掉暴躁的壞脾氣也一樣,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樣,<br />
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沒有十全十美的,因此應該互相體諒遷就,<br />
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擾,對我們也沒啥損傷,有何可怒可氣的。」<br />
<br />
再說天下也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也沒有怨天尤人的修養法,<br />
怎麼可以只要求別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稱心如意,<br />
是自己德行未修,涵養不夠,必須再求反省,如再有人毀謗,<br />
那是要磨煉我,欲成我的,我歡迎都來不及,為何會發怒呢?<br />
<br />
如聞謗不怒,毀謗也會如舉火燒空,必將自消自滅。<br />
若聽到毀謗就動怒,想盡辦法加以辯論維護,正是作繭自縛,<br />
自取其辱的作法,況且發怒不但無益,反而有害。<br />
其他尚有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細細思考,<br />
道理若能明白,過錯就不會發生了。<br />
<br />
何謂從心而改,一般說來,人的過失雖然有好幾百種,<br />
但歸根究底,都是從心所起,若能心不動念,無私無慾,<br />
就不會有過失了。也不必逐樣檢討好名、好利、好色、<br />
好貨、好怒,諸過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氣所鍾,<br />
邪念自然一塵不染,就像太陽當空,鬼魅盡消一般,這就是精一的真傳。<br />
<br />
因為過從心生,也當從心上修改,如斬毒樹先斷其根,<br />
則必枝葉盡落,就不必枝枝去剪,葉葉去摘。<br />
<br />
最好的改過方法是修心,使心裏馬上清淨。妄念一動即察覺,<br />
並加以克制,則過不生。若做不到這種高深的境界,<br />
則只好明理以改過。再辦不到,就只好隨事而禁了。<br />
<br />
能修心並明理兼禁過,是再好不過的事。若只懂禁過,<br />
不明道理,不知修心是笨拙的改過方法。<br />
<br />
因此發願改過行善,最好能有親朋提醒督促,或請神鬼為鑑,<br />
一心懺悔,晝夜不得鬆弛,經過一段時日必有效驗。<br />
<br />
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曠神怡,智慧頓開,<br />
或處雜亂環境而不動心亂性,或見仇人而不怒反善,<br />
或夢見吐出黑色的東西,心腸舒暢,<br />
或夢見聖賢提拔引接,或夢飛上天空,或夢見各種佛旗寶傘,<br />
以及種種罕見之勝跡妙景,這就表示過消罪滅,行而有徵之象。<br />
但不可就此心滿意足,自鳴得意,不再求進步。<br />
<br />
像古代賢人蘧伯玉在二十歲時,就已經覺得以前的不是,<br />
而馬上完全改過了。到了二十一歲,又覺得以前所想改的過失,<br />
還沒完全改掉。到二十二歲,又回頭看看二十一歲的時候,<br />
還像在夢中一樣糊糊塗塗的。這樣一年又一年的,逐漸改去過失。<br />
<br />
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覺得從前四十九年的不是。<br />
<br />
古人改過的方法竟像這樣,吾輩凡夫俗子,<br />
過失像蝟魚身上之刺一般之多,若冷靜思考,<br />
還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br />
<br />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無事煩惱,<br />
見到正人君子,則顯出慚愧沮喪之狀,聽到了真理大道則不高興,<br />
有時施恩反招憎怨,或做一些顛顛倒倒的惡夢,<br />
甚至於神經兮兮的自言自語;上列種種都是自作孽之相,<br />
若有了上述情況,應該即刻發奮圖強,改過向善,以免自誤。<br />
<br />
積善之方<br />
<br />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br />
<br />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br />
<br />
古代有一姓顏的人家,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br />
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br />
<br />
他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br />
孔子也稱讚舜之大孝說:「宗廟饗之,子孫保之。」<br />
上述之論,確是至理名言。<br />
<br />
再證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楊榮,其祖先世代以擺渡為生,<br />
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br />
別的船隻總是相爭撈取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以救人為要,<br />
貨物一概不取,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br />
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br />
<br />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積有陰德,<br />
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br />
於是就依指示葬在那裏,就是現在的「白兔墳」。<br />
後來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父、<br />
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br />
<br />
二、施比受更有福<br />
<br />
鄞縣人楊自懲,起初當縣吏,心地忠厚,為人公正。<br />
有一次縣長處罰一個犯人,打得血流滿面,還不息怒。<br />
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長息怒寬恕。<br />
<br />
縣長說:「此人犯法違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br />
他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br />
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這種事破了案都不能高興,<br />
怎麼可以發怒呢?」縣長因此才息怒。<br />
<br />
自懲家境貧窮,又廉潔自持,從不收受別人財物。<br />
碰到了犯人缺糧時,也都盡力救濟,即使自己挨餓也在所不惜,<br />
至誠持善從不間斷。後來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址,<br />
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孫也作到四川廉憲,<br />
都是名臣,今人楚亭、德政,官運亨通,也是他的後代。<br />
<br />
三、護生得好報<br />
<br />
明英宗時,福建盜賊作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br />
搜殺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先設法取得賊黨名冊,<br />
凡沒有參加匪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及小旗,<br />
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插旗於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br />
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後來謝之子中狀元,當宰相,<br />
孫子也中探花,滿門得享富貴。<br />
<br />
又蒲田有林姓人士,母親樂善好施,常作粉糰布施窮人,<br />
凡索取者都照數施捨。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個,<br />
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母親也照給無誤,<br />
而從未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道人知其誠心救人,就對她說:<br />
「我吃你的粉糰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你,<br />
你家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br />
<br />
她兒子依言埋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br />
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之謠。<br />
<br />
還有馮菴太史之父,當學生時,有一冬天清晨上學,<br />
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凍僵,<br />
就即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並扶其回家救治。<br />
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你救人一命,出於至誠,<br />
吾派宋朝名將韓琦作你的兒子。」<br />
而後生下了琢菴,就取外號為琦,以作紀念。<br />
<br />
四、積德之人鬼神欽仰<br />
<br />
臺州應尚書,壯年時住山中讀書,夜間常聽到有鬼怪作祟叫鬧,<br />
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聽到了鬼在談話說:<br />
「某婦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見歸來,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br />
逼其改嫁,明天晚上會來自縊,我從此有人代替,可以轉世投生了。」<br />
應尚書聽到了此語,就即刻賣掉了田地,得銀四兩,<br />
並假造了一張其夫的書信,一併寄到了她家。她母親發現筆跡不同,<br />
有點懷疑,但繼之一想:「書信就算假,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埋吧?<br />
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婦改嫁。<br />
後來她的夫婿總算回來團圓。<br />
<br />
應尚書後來又聽到了鬼說:「本來有人來代替,<br />
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此事。」<br />
<br />
另鬼說:「那你就找他算帳啊!」<br />
<br />
鬼說:「不行,上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為將來陰間尚書,<br />
吾怎能害得了他。」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br />
碰到了飢荒時,必捐獻糧食救災。遇到了親戚有急難,<br />
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br />
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br />
<br />
還有常熟縣人徐鳳竹,他父親頗為富有,偶然碰到荒年,<br />
就先免收田租作為救災的倡導,又拿糧食去賬災救貧。<br />
有一次夜裏就聽到了鬼在門口唱道:<br />
「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br />
連續幾天晚上唱個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br />
<br />
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懈怠,舉凡修橋舖路,<br />
齋僧濟眾,凡有益大眾之事,無不盡心盡力。後來又聽鬼唱道:<br />
「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br />
後來徐鳳竹果然作到了兩浙巡撫。<br />
<br />
五、平冤減刑合天心<br />
<br />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常往獄中探查案情,<br />
遇有無辜冤獄之人,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待開庭時,<br />
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br />
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一時京都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br />
而屠公卻從不居功。<br />
<br />
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京都都有冤獄,那四海之廣,<br />
百姓眾多,必尚有許多冤獄,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br />
詳加調查以平冤獄。」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br />
<br />
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br />
「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上帝特賜你三子,<br />
並都享高官厚祿。」過了不久,夫人就懷孕,<br />
後來接續生了三個兒子,名叫應損、應坤、應竣,都當了大官。<br />
<br />
六、敬神護法子孫昌<br />
<br />
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安徽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br />
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袁氏為婿,跟我父親很有交情,<br />
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他很留心佛道思想,<br />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偶然行至一村,見一寺院破漏,<br />
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br />
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僧人說:<br />
「工事太大,所費必鉅,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br />
<br />
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交予僧人,<br />
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並說:<br />
「只要佛像不被破損,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br />
<br />
僧人說:「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你的虔誠心,確實難得。」<br />
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同父親來遊此寺,夜宿寺中,<br />
即夢見護法神前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br />
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檉芳,都真的做了大官。<br />
<br />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br />
對一個無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br />
這個囚犯告訴他的妻子說:<br />
「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為洗雪冤情,<br />
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過節,<br />
並許身給他,或許肯用些情份,那麼我就能活命了。」<br />
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br />
<br />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裡,她即親切招待,並告訴她丈夫的意思。<br />
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她盡力平反案情,結果犯者無罪獲釋,<br />
他們夫妻登門道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給你,<br />
當掃地的小妾,此禮可通,還請笑納。」<br />
支先生只好備了禮物娶她了。後來生兒子名支立,廿歲就登科,<br />
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亨通。<br />
<br />
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為善的實例。<br />
<br />
七、真善與假善<br />
<br />
若就積善之事詳細來說,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br />
有陰善陽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滿善,<br />
有大善小善,有難善易善等之分別,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br />
不然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br />
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枉費苦心,一點好處也沒有。<br />
<br />
什麼是真善假善?<br />
<br />
以前有幾個儒生,去請教中峰和尚說:<br />
「佛家論善惡,如影隨形;現在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br />
某人為惡而家門隆盛。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有憑據了。」<br />
<br />
中峰說:「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沒開,認善為惡,認惡為善,<br />
不說自己顛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哩!」大家說:<br />
「善就善,惡就是惡,那裏會認善為惡呢?」<br />
<br />
中峰就叫他們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一個人說:<br />
「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說:<br />
「這也不一定。」另一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br />
中峰又說:「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br />
但中峰都不以為是。<br />
<br />
中峰說:「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惡。<br />
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br />
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br />
所以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br />
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br />
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br />
<br />
八、端善與曲善<br />
<br />
什麼是端善與曲善?<br />
<br />
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br />
但聖人卻認為敢做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br />
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br />
而成好好先生,卻是隨波逐浪,沒有志氣,沒有道德精神,<br />
沒有道義勇氣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善惡,<br />
就跟聖人所想的不一樣。<br />
<br />
總之,天地神鬼對於善惡之觀念,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br />
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說:若想積德行善,<br />
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br />
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為愛人助人,<br />
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點僨事玩世之心,<br />
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br />
<br />
九、陽善與陰善<br />
<br />
善又有陽善與陰善之分。<br />
<br />
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就是陰德。<br />
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陰德天必賜以厚福。<br />
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br />
<br />
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虛名,<br />
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特別多。<br />
<br />
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人若毫無過失,<br />
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br />
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br />
因此,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br />
<br />
十、是善與非善<br />
<br />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說呢?<br />
<br />
舉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br />
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br />
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br />
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風易俗,<br />
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br />
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富人少,大都是窮人,<br />
你這樣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br />
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br />
<br />
還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br />
子路收了起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br />
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br />
<br />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br />
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br />
孔子反倒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br />
<br />
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利弊。<br />
不可只看現在,必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br />
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br />
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br />
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的稱讚別人,<br />
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br />
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br />
<br />
十一、偏善與正善<br />
<br />
至於善有偏正,又當何講?<br />
<br />
舉例說: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br />
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個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br />
呂公不為所動,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算。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br />
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當初若稍微跟他計較,<br />
送官懲罰,小懲足以為戒,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br />
都是吾當初存心過於忠厚,怕被人誤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br />
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br />
<br />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飢荒,<br />
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br />
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放肆,變本加厲,逼不得已,<br />
只好私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大亂。<br />
<br />
因此說: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br />
則是正中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偏中正。<br />
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br />
<br />
十二、半善與滿善<br />
<br />
還有半善滿善,又作何解?<br />
<br />
易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br />
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br />
<br />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廟裏燒香,想布施卻又家境困難,<br />
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但廟裏主持高僧還是親自<br />
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此女貴為宮女,<br />
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佈施,主持高僧卻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br />
因此她就開口問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親替我祈福,<br />
今天捐獻千金,你為何不替我回向?」<br />
高僧說:「以前布施雖小,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br />
今日布施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br />
<br />
以此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滿善。」<br />
<br />
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之術,以利行善濟世,<br />
呂祖問說:「這種金會還原嗎?」鍾答:「五百年後,<br />
終究還要復原為鐵。」呂祖說:「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br />
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說:「修仙要先積滿三千功德,就憑你這句話,<br />
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可以學仙了。」<br />
<br />
因此說: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裏,<br />
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br />
就是終生行善,還只半善。<br />
<br />
<br />
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錢,而心裏沒有感覺。<br />
付給其人,而像沒有其人,付出了錢財,而像沒有錢財。<br />
如此就是三輪皆空,一心清淨之境,則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br />
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br />
<br />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捨財物而心痛,<br />
那麼即使是萬兩黃金,也只半善而已。<br />
<br />
十三、大小難易看動機<br />
<br />
再論善有大小,有難易之理:<br />
<br />
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供職朝廷為官,有一次精神解離,<br />
被攝入陰間,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br />
他發現惡錄簿攤滿庭院,而善錄只一小捲而已。<br />
閻王又命人取秤來稱,大疊之惡錄簿,卻比那一小捲善錄簿輕。<br />
<br />
仲達好奇的問:「我才三十多歲,那來這麼多的惡錄?」<br />
閻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br />
又問:「這小捲善簿寫些什麼?」<br />
閻王笑:「這是朝廷常興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橋時,<br />
你上書的奏章稿文。」<br />
<br />
仲達說:「我雖上書,朝廷並未接納,何以有此份量?」<br />
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br />
若被採納,則善力更大。」<br />
<br />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達萬民,則善雖小而功德大。<br />
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雖多也小。至於難易之善,<br />
就像修身克己一樣,必須從很難克服的地方克服,<br />
則小的過失也就自然不會犯。<br />
<br />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書所得的薪水,代繳他人的罰款,<br />
使人夫婦團圓。河北張翁,以十年省吃儉用的儲蓄,<br />
代別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br />
也不忍娶幼女為妻。<br />
<br />
上述頃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之善舉,<br />
這就所謂難捨處能捨,難忍處能忍的好例子,這種難為之善,<br />
才最可貴,而天降之福也必豐厚。<br />
<br />
無錢無勢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但若能盡力而為,<br />
在困難之中去行善,其價值也更為可貴,獲福也必更大。<br />
<br />
有錢有勢之人,行善積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為,<br />
即為自暴自棄,正如俗語所言:「富而不仁如肥豬。」<br />
<br />
十四、行善妙方有十味<br />
<br />
行善的道理跟原則,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br />
下面來談隨緣擠眾,行善積德的方法。<br />
<br />
(1)與人為善。(2)敬愛存心。(3)成人之美。<br />
(4)勸人為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br />
(7)捨財作福。(8)護持正法。<br />
(9)敬重尊長。(10)愛惜生命。<br />
<br />
(1)何為與人為善?<br />
<br />
帝舜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漁,看到漁藏豐富的靜水深潭,<br />
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漁人,反被排斥於急流淺灘之處,<br />
而深感傷心,於是他也親身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br />
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br />
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br />
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br />
<br />
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言語教人的道理?<br />
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br />
真是用心良苦。<br />
<br />
因此說:為人應儘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br />
不要故意表示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br />
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br />
應該盡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失,儘量寬恕包涵,<br />
<br />
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br />
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見人小善,也要捨己從人,<br />
加以表揚。凡日用間,一言一語,一舉一動,<br />
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br />
<br />
(2)何謂敬愛存心?<br />
<br />
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br />
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br />
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者,以其存心也。」<br />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br />
<br />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br />
智愚賢不肖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誰都應該互相敬重,<br />
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br />
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br />
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br />
<br />
(3)何謂成人之美?<br />
<br />
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之人不少,迷糊之人較多,<br />
而一般人又有袒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於俗世,<br />
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賢達人士,<br />
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於粉飾自己,<br />
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br />
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br />
<br />
因此說: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br />
以宏揚此等善士,這種成人之美的功德可不小,<br />
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任意拋棄丟擲,就同瓦礫,<br />
若懂得加以琢磨,就變成貴重的圭璋。因此,凡發現有人行善,<br />
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br />
<br />
(4)何謂勸人為善?<br />
<br />
凡人都有良心,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br />
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指點他人,以解開迷惑。<br />
<br />
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br />
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br />
醒人惡夢一樣,是最好也是最實惠的事。<br />
<br />
(5)何謂救人危急呢?<br />
<br />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br />
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br />
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發洩他的冤曲,<br />
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古人說:<br />
「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br />
<br />
(6)何謂興建大利?<br />
<br />
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br />
修建橋樑,或施茶施飯,救濟貧困......等,<br />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隨緣勸導,勿辭勞怨。<br />
<br />
(7)何謂捨財作福?<br />
<br />
佛家萬種行持,以布施為第一。施就是捨,賢明的人內捨六根,<br />
外捨六塵,一切所有都可施捨,而不掛意。一般人當然作不到<br />
此種境界,那麼可先從財施作起。世人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br />
<br />
因此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作起,以利群生,<br />
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br />
則將大有功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br />
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br />
<br />
(8)何謂維持正法?<br />
<br />
正法即是正道,正道是萬世生靈的指標,沒有正法,<br />
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蒼生,<br />
救渡眾生。因此,凡是見到聖賢廟貌,或經書典籍,<br />
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至於宏揚正法,以報佛恩,更要認真去作。<br />
<br />
(9)何謂敬重尊長?<br />
<br />
就是尊重父母兄弟,長官上輩。<br />
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要敬重。<br />
<br />
在家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必恭必敬。<br />
出門服務社會國家,也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br />
對犯人辦案時,不可作威作福,應心平氣和地處理,<br />
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br />
所以一定要謹慎才是。<br />
<br />
(10)何謂愛惜物命?<br />
<br />
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br />
當然一般人很難作到此種境界。這只是提醒我們,<br />
必須維護人所俱有的惻隱之心。孟子所以說:「君子遠庖廚。」<br />
也是為了養成人人皆有側隱之心。<br />
<br />
因為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br />
因此說: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作到<br />
「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br />
的四不食之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br />
<br />
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br />
衣食之源,樣樣殺彼自活。因此為人一生,若不知愛惜物命、<br />
暴殆天物,就跟造了殺生罪孽的過失一樣。<br />
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br />
都應當隨時防患,儘量避免。<br />
<br />
總之,積善之方太多太多,難予一一例舉暢述,<br />
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br />
<br />
謙德之效<br />
<br />
易經說:「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總是虧損他,<br />
以幫助謙虛之事物。地道理也一樣,高處之山水,總要往下流,<br />
以添補低陷的地方。<br />
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總要折損他,而庇護謙虛之人。<br />
人心也一樣,驕傲自滿者,必為人所憎恨,<br />
惟有謙虛之人,才受人敬重。」<br />
<br />
易經一書,掛著六十四條大原則,分述三百八十四條小道理,<br />
戒慎警惕之詞佔三分之二,只有謙封之六條道理,<br />
全部是讚頌之詞,難怪俗語常說:「謙受益,滿招損。」<br />
<br />
試看清寒之士,將發達成名之前,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之時光。<br />
辛未年,有同鄉十多人,上京赴考,其中以丁賓的年紀最小,<br />
但卻也最謙虛。<br />
<br />
我告訴朋友說:「這位老兄今年必中考。」<br />
朋友說:「何以見得?」<br />
<br />
我說:「惟有謙虛者必獲福。看他們這般人之中,<br />
只有他信實厚重,沒有輕浮的樣子,只有他恭敬溫馴,<br />
虛懷若谷,不跟人爭面子;也只有他受侮辱而能忍耐,<br />
聽到了毀謗而不辯;人的修養到了此種地步,<br />
天地鬼神都將保佑他,那有不發不中的道理。」<br />
到了發榜時,果然被料中。<br />
<br />
還有浙江秀水馮開、山東冠縣趙光遠,以及夏建所...等人,<br />
都是連考不中之後,大改初年驕傲自負的壞脾氣,<br />
而變成謙謙君子,然後考中的例子。<br />
<br />
因為上天若擬賞賜其人,未發福之前,必先打開他的智慧,<br />
智慧一開,則虛華自實,淫威自斂,其福自至。<br />
<br />
江陰有張畏嚴,其人博學多才,頗有盛名,甲午年參加考試,<br />
結果名落孫山,惱羞成怒,竟然大罵考官有眼無珠,<br />
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張君卻又遷怒道人。<br />
<br />
道人就開口說:「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br />
<br />
張盛怒說:「你又沒看見我的文章,怎知不好?」<br />
<br />
道人說:「聽人家說,寫文章必須心平氣和,<br />
現在看你破口大罵的樣子,心極不平,氣極不和,<br />
怎可能寫出工巧的文章呢?」<br />
張君不知不覺就屈服,轉而請教道人。<br />
<br />
道人說:「考試也靠命運,命不該中,花再多的時間也無用處,<br />
必須先改變自己。」張問:「既然是命,又將如何改變?」<br />
道人說:「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後道生,力行善事,<br />
廣積陰德,則有什麼福都可求到的。」<br />
<br />
張問:「我是貧窮之人,如何行善積德?」<br />
道人說:「善事陰德,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待人接物,<br />
則功德無量,譬如謙虛的修養風度,並不用花錢,<br />
你為何不反省,責備自己不夠程度,而只責怪考官呢?」<br />
<br />
張石從此猛然醒悟,即刻日日行善,時時積德,<br />
到了丁酉年,有一次夢見了自己走到一棟高樓裏,<br />
撿到了一本開榜的名錄,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br />
他好奇的問身邊的人說:「這是什麼名冊?」<br />
旁人答:「是今科錄取之名冊啊!」<br />
又問:「為何又刷掉了這麼多人呢?」<br />
<br />
旁人答:「陰間三年就校正一次,須積德與無惡之人,<br />
才能榜上留名,空白處被擦掉之人,都是本來榜上有名,<br />
因為剛作了缺德的惡行,而被刷掉的。」<br />
又說:「你三年來謹慎修身,可能會補得此缺,應該自愛。」<br />
此年張君果然考取了第一○五名。<br />
<br />
由此看來,俗語說:「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br />
是有原因的。<br />
<br />
人生在世,吉凶禍福,如何趨避,確是繫於一念,<br />
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的抑制自己,<br />
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br />
以蔭我人福祉。<br />
<br />
人若自驕自滿,恃才傲物,恃強逞能,不但沒有光明的前途,<br />
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氣,也享受不了的。<br />
<br />
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絕對不會自毀前程,自拒其福才對。<br />
何況只有謙虛之人,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br />
而受益無窮,這是一般人講究修持所不可少的。<br />
<br />
古人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br />
人能立志,像樹立根,立定志向須念念不忘謙虛,處處與人方便,<br />
自然就能感動天地。因為造化惟心,成敗在己。<br />
<br />
孟子也說過:人若能擴充自己的德性,將各人祈求功名富貴的希望,<br />
推及於眾人,與人共享,與人同樂,則人生自必無憂無慮,和平安祥。<br />
<br />
因此說:凡人修身立命,必須有恆,立定志向,廣積陰德,<br />
加被十方,則命運也就拘束不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