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oo 2011-7-9 22:58
打造山崖密室 神秘古崖居主人原為東北小矮人
來源:北京科技報<br />
<br />
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可能來自東北某古老民族———<br />
<br />
百餘間山崖密室,誰是這裏的主人,他們在岩石中精心打造,究竟為了什么?<br />
<br />
延慶大山深處,“鬼衙門”故事流傳多年,這裏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br />
<br />
在北京的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般人們管它叫做軍都山。實際上,過去它一直叫“北山”。因為地處大山深處,所以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傳說。但是在這眾多的傳說當中,有一個“洞溝”的故事卻特別引人注意。據說,要是沿著山溝往裏走,走上一陣子,就會看到一個衙門,這個衙門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從來沒有人住過,因為它是一個鬼衙門。這個洞溝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謂的鬼衙門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呢?<br />
<br />
1984年,負責文物調查工作的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長程金龍走訪北山周圍的村子時,第一次聽老人們說起了“洞溝”。他吃了一驚,就在自己身邊的北山裏頭,會隱藏著什么秘密呢?程金龍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發現了規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看樣子像是用來居住的屋子。從勘察結果來看,洞室分佈在兩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間,樣式很豐富———有單間,有裏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復式結構。原本遮擋在前面的山體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這些石屋。程金龍覺得很奇怪:什么人會在這裏造屋子?目的又是什么?<br />
<br />
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石屋裏幾乎什么也沒留下,墻壁上只有鑿痕,沒有文字或圖畫;屋子裏空蕩蕩的,門窗也都成了一個個空洞。考古人員就像是面對著一座空城,一切與原來主人相關的證據都消失得無影無蹤。<br />
<br />
測量發現,石屋高度普遍偏低,難道這裏曾經生活著一群小矮人?<br />
<br />
2006年初春,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昀帶著學生來考察這片建築,這裏已經有了新的名字叫古崖居。<br />
<br />
王昀主要從事人類居住形態的研究,他認為在居室的構造尺度裏,往往隱藏著人類留下的重要資訊。可一進屋,王昀和同學們就覺得不對勁:個子稍高一點的人站在屋裏不得不彎下腰,測量發現,幾乎所有的房間高度,基本都在1.7米到1.8米之間,在今天來看普遍偏低。“實際上在測繪過程中,學生也提出了很多疑問,古崖居層高這么矮,會不會在這裏面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呢?”王昀說。<br />
<br />
在山體中開鑿這么多石屋,究竟是不是為了居住?根據以往的研究,王昀相信,居室的大小、高矮一定與住在裏面的人密切相關。王昀發現在古崖居裏面,所剩的東西不是很多,和人之間能夠產生關係的就只剩下一個火炕。能不能在火炕上面發現什么?<br />
<br />
王昀和同學們開始著重研究屋內現存的火炕遺跡。很快古崖石屋的測繪圖紙製作出來了,大家研究後發現,火炕的長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數的寬度都在1.6米左右。我國北方火炕的寬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由居室的高度與火炕的寬度可以推測: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br />
<br />
有考古證據表明,火炕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600年前。石屋的建造者會不會來自東北?他們在這裏安家又是為了什么?<br />
<br />
使用鐵質工具,古人如何能把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br />
<br />
另外,專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崖居的房間都是坐東向西,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深處北方這樣一個比較冷的環境之下,他們居然捨棄了陽坡,而把房子蓋在了背陰處,的確讓人很難理解。<br />
<br />
在測量火炕的同時,又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火炕的分佈不平均,前山與後山差別很大。前山洞穴面積比較大,很多都沒有火炕,而後山火炕、馬圈都比較齊全。不難發現,前防禦、後生活,分工明確。不僅如此,程金龍曾經發現:傳說的衙門真的存在,它就隱藏在前後山之間。前山和後山之間有一個被稱為“官堂子”的地方,意思就是當官的開會的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類似集會、祭祀的地方。最不可思議的是,古崖居整個山體都是花崗岩石結構,古人如何能把這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在屋內墻壁上可以看見一道道刻痕,專家們疑惑,使用古代的鐵質工具,能完成這樣的工程嗎?<br />
<br />
王昀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找來石匠,完全用鐵質工具,在山體上試著開鑿一間同樣的石屋呢?王昀找到了有著40多年開石經驗的石匠張明遠,希望用最直白的事實驗證鐵器的效力。<br />
<br />
張石匠開鑿過數不清的山石,但在花崗岩山體上打鑿洞穴石門還是頭一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張石匠和徒弟二人幹了兩天,僅僅打出了一個石門的輪廓。這足以驗證一點:僅憑藉簡單的鐵質工具,改造花崗岩的山體並非沒有可能。只是開鑿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 專家估算,這裏的總開鑿量有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起碼需要100人,不間斷地開鑿5年,才能把山體變成現在的壯觀洞室群。可是這神秘的建造者到底是誰呢?<br />
<br />
建造者周密規劃打造了一個家,為什么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br />
<br />
建造者在石屋中沒有留下更多線索,但程金龍堅持在古崖居周圍繼續調查走訪。終於,他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形式相同的石屋遠不止古崖居一處。在北山一帶,這樣的石屋至少還有七八處。不過,它們的規模都要小,有的幾間,有的幾十間。室內同樣也沒有遺留的物證。如此大面積的分佈,意味著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數眾多,在規模上足以構成一個部族———一個神秘的部族。<br />
<br />
程金龍馬上將新的發現告訴了北京的有關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玲得知消息後,立即開始在史料中尋找線索。翻閱文獻時,一支曾經強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視線:這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沒在媯州的北山附近,而媯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慶一帶。<br />
<br />
王玲了解到,奚族後來背叛了契丹,集體遷往現在的延慶北山一帶,曾在山中居住,但沒人知道確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遊獵為生,理應對帳篷更熟悉,他們能造出這樣完整的方形石屋嗎?王玲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過相當大的改變,很可能把漢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這樣在山地上鑿成了像屋子一樣的東西。<br />
<br />
住在這片山崖上的人們,曾在石屋裏燒火做飯,在下面的馬廄喂飽牲畜,到“官堂子”舉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規劃、投入心血打造了一個家,這些人為什么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br />
<br />
如果說這裏是奚族人的家,那么,歷史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約30年,之後被契丹發現,強行遣返東北故鄉。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設計巧妙的石屋,讓後人去猜想。時光荏苒,一天表層山體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這一奇觀。<br />
<br />
■供稿/央視《走近科學》CCTV-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