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大麥地岩畫驚人發現 8000年前已有文字


shareonce 2011-6-2 12:11

中國‧大麥地岩畫驚人發現 8000年前已有文字

(北京訊)根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大麥地發現8000年前的岩畫,可能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這一研究成果意味著人類文字歷史可能將提前到7000年前至8000年前。<br />
<br />
報導說,中國考古專家經過數年的鑽研,近日宣佈了此一驚人的消息。大麥地岩畫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級“岩畫主要地區”。這個岩畫帶面積約450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1萬幅以上。<br />
<br />
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目前最古老文字是甲骨文</font></font><br />
<br />
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說:“大麥地岩畫中,目前已發現兩千多個圖畫文字。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有約定俗成、流通、抽象的表意形態,大麥地岩畫具備了這些特性。”<br />
<br />
中國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成形於西元前17至11世紀,距今約3600多年。<br />
<br />
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李祥石說:“這一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著人類文字的歷史將提前到距今7000年至8000年左右。”<br />
<br />
中國岩畫協會主席、中央民族大學岩畫學博師生導師陳兆富認為,岩畫的圖形與後來文字的圖形部份非常接近。<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填補甲骨文之前文字歷史</font></font><br />
<br />
作為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成形於公元前17至11世紀,距今約3600多年。<br />
<br />
很久以來,一直沒有找到甲骨文以前的圖畫文字,而大麥地岩畫在時間段上正好在甲骨文之前。專家表示,大麥地岩畫不一定是漢文字與甲骨文的前身,但可作為甲骨文發展的圖畫階段的參考形式。<br />
<br />
劉景雲說,大麥地岩畫和歐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岩畫差異較大,但是和中亞、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域的岩畫有類似之處,可能是同源。即使大麥地岩畫本身,在其寬廣約1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也有一定的傳承和發展。<br />
<br />
束錫紅表示,大麥地岩畫中的圖畫文字的發現僅是一個小突破,文字須在大量規律的、反復出現的符號中進行推斷,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已具備以上特征,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細致研究。<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岩畫圖形接近文字圖形</font></font><br />
<br />
專家發現,在不同的山梁上、不同的地點,岩畫符號表現出來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br />
<br />
劉景雲說:“不管場景多大,出現的個體多少,都可以將其分析成獨立的‘文字元素’來理解。所有元素,包括人物、動物、自然體都表現為虛實、陰陽、雌雄、男女等。”<br />
<br />
陳兆富認為︰“通過對全國範圍內一些岩畫圖形的研究,發現岩畫的圖形與後來文字的圖形部份非常接近。比如對太陽的表述方法,均是圓圈中有一個點。有些圖形文字,與甲骨文也有一定的一致性。”<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岩畫圖畫文字逾2000個</font></font><br />
<br />
據悉,岩畫專家已在大麥地岩畫中發現圖畫文字2000多個。<br />
<br />
李祥石說,兩年多來,北方民族大學與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字專家對圖畫文字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將圖畫文字分為26大類2000多個,即將成書出版。這是國際岩畫研究中的一項開創性工作。<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來源與三皇五帝有關</font></font><br />
<br />
李祥石與北方民族大學社會與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束錫紅教授考證認為,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的來源與中華民族的先民有關,也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有關,甚至更早,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br />
<br />
大麥地岩畫通過抽象成象形、會意符號,可以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最終演變成為遠古原始符號。如岩畫《田園》,此圖右上部為一隻羊,左上部為一個人面,其中部為S形符號,下部為一橫符號。這幅圖畫與符號組合的符號文字,描述了一個寧靜的田園生活場景。<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內容有各種活動場面</font></font><br />
<br />
2005年,北方民族大學成立圖畫文字研究小組,對寧夏大麥地岩畫進行了仔細統計,發現這些岩畫共有3172組,共8453個個體圖形。<br />
<br />
岩畫內容有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舞蹈、祭祀等活動場面。研究人員對其中帶有詞語性質的圖符,以及似文似圖的符號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岩畫的象形性與漢字中的象形字體相似,並由此推測它是原始文字。<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大麥地人跡罕至<br />
天然畫廊得以保存</font></font><br />
<br />
大麥地位於寧夏衛寧北山人跡罕至的地方,西面是一望無際的騰格里沙漠,東面與巍峨連綿的賀蘭山相對,奔騰不息的黃河與之日夜相伴。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使得這裡的岩畫基本保持原始狀態。 <br />
<br />
李祥石介紹,大麥地岩畫1988年首先由一位地質工作者發現,並報告給寧夏博物館。他獲悉後,帶著乾糧在賀蘭山方圓幾十里尋找,終於在“1989年4月進入了大麥地”。<br />
<br />
大麥地面積15平方公里,自東向西排列著南北走向的11條沖溝,千奇百怪的密集岩畫群就鑿刻在這些山梁、山溝的岩面上,如同一個天然畫廊。岩畫規模宏大,數量驚人,內容豐富。<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登記在冊有2137幅</font></font><br />
<br />
<br />
這裡遺存的史前岩畫登記在冊的已有2137幅,展現個體形象8453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遺存圖像達568個之多,超出了世界公認的判定岩畫“主要分佈區”限定標準的20倍。<br />
<br />
在岩畫密集地段,幾乎所有可以作畫的石面都被充份利用,所有岩畫都是依據石面大小而設計、刻畫。石面較小的刻簡單動物,石面寬闊的刻復雜畫面;畫面內容有狩獵畜牧、戰爭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靈、手足蹄印、男根女陰、圖案符號等。<br />
<br />
大麥地岩畫群體性場面很多,最大的一塊石面長9米、寬1.2米,竟被刻上100多只動物和符號,幾乎沒有空白。像這樣的巨幅岩畫在大麥有近百個,描繪的都是游牧、狩獵、舞蹈、戰爭、祭祀等場景,表現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稱為“游牧長卷”。而岩畫上那些似文似圖的符號,也具有象形和表意的功能,頗有文字雛形。<br />
<br />
<font color="Blue"><font size="4">岩畫改變文字史?<br />
學者眾說紛紜</font></font><br />
<br />
對於大麥地岩畫是否“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是否“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眾說紛紜。<br />
<br />
《新華社》報導,該社記者聯系過國內不少頂尖級的歷史和語言學家,但很多人都以缺少瞭解而拒絕發表意見。即使接受採訪的人,出言也比較謹慎。也有學者旗幟鮮明地進行了反對,復旦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對這種8000年前的“文字”提出質疑。他再三強調,確認某些符號是古文字要“萬分慎重”,“除非有很確切的證據,不能說明這就是古文字”。<br />
<br />
國際岩畫聯合會主席貝德納里克也對此存疑,指出地衣測年是岩畫直接斷代法中最受局限的一種。澳洲、加拿大和歐洲的岩畫學者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使用地衣斷代法來對岩畫進行斷代,但效果每每不如人意。採用地衣測年法對岩畫進行斷代,目前有很大的爭論,並非所謂國際權威的科學手段。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大麥地岩畫驚人發現 8000年前已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