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台北]艋舺剝皮寮 台北新景點


kingdomoo 2011-5-9 20:56

[台北]艋舺剝皮寮 台北新景點

艋舺剝皮寮 台北新景點<br>
<br>
因著台灣本土製作的影片「艋舺」票房叫好又叫座,片中取景的地點─台北萬華「剝皮寮」及周遭地區,最近被很多市民及外來客投注以「關愛的眼神」。這個橫跨清代、日治及民國三個時代、去年8月才完成修護工程、足以代表艋舺市歷史的老街,如今成為台北市最夯的景點,尤以青少年遊客暴增最多。 <br>
<br>
▋「艋舺」走紅 影迷朝聖 <br>
<br>
<br>
就像多年前「海角七號」影片上演,締造了新台幣5億5000萬元的票房奇蹟後,它拍攝的地點─南台灣墾丁,一下子就成為眾多影迷朝聖兼遊樂的最熱門景點; 最近上映的「艋舺」,單是台灣地區的票房收入,就高達2億5000萬台幣。緊接著,「艋舺」還要登陸香港、新加坡、澳洲等海外地區,後勁不可小覷。 <br>
<br>
<br>
「艋舺」 影片取景的「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地址為康定路173巷。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是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搭乘台北捷運到龍山寺站下車就可走到,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也近在咫尺。 <br>
<br>
<br>
我也算是「老台北」了,但雖然在台北就學、就業長達20多年,頂多只到西門町看電影,卻很少涉足萬華地區(說閩南語者仍習慣稱「艋舺」)。印象中,萬華地區好像黑道幫派多,犯罪率高,能不去自然就不去,包括當地著名的龍山寺,也從未去燒香祈福過。這次,乘著回台之便,走訪一趟「艋舺」「剝皮寮」,驚訝於台北市區居然還能保存一條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街,見證艋舺曾經有過的繁華歲月。 <br>
<br>
<br>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老一輩的台灣人耳熟能詳,是用來形容清代台灣三個繁華的港口城市。「一府」指台南,以「台灣京都」文化古都著稱;「二鹿」指鹿港,迄今保有著名的古市街見證它的歷史輝煌;「三艋舺」,現在拿什麼證明它曾經有過的繁華歲月?答案在「剝皮寮」老街。 <br>
<br>
<br>
「台灣的首善之區在台北」,大概一般台灣人都知道。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艋舺」曾經是台北的首善之區。歷史記載:清代中期至清末,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街。清代艋舺營就設在此地。剝皮寮也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道光、咸豐年間,台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街。因此,剝皮寮街在清代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 <br>
<br>
<br>
日據時代,此地稱為北皮街,並被畫定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下,北皮街道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但由於被畫定為學校預定地,因此街區仍保留了清代及日治時代開發的空間紋理。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街在嘉慶四年(1799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由此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br>
<br>
<br>
至於老街地名何以演變為「剝皮寮」?至今眾說紛云。從字面解釋,認為「剝皮」之名來自於剝樹皮、剝獸皮;若從發音著眼,認為「剝皮」即是「北皮」,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仍待進一步的考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名稱在台灣光復後才有的: 1953年,蘇省行的「艋舺街名考源」 中,就以「剝皮寮」稱之。之後出版的「台北市志」,以及「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剝皮.變臉:剝皮寮古街再造計畫」等書,都沿用「剝皮寮街」的稱呼,再經媒體廣泛使用,「剝皮寮」一詞遂成為現在的通稱。 <br>
<br>
<br>
在兩百多年的發展歲月中,剝皮寮不但有著尋常百姓的生活點滴,也有知名文人逸士到訪的足跡。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曾來剝皮寮作短暫居留 ,在此撰寫了數十篇文章;京都帝大醫學博士呂阿昌醫師,曾在此懸壺濟世,開設懷安醫院,維謢百姓健康;另外,報人林佛樹則在剝皮寮永興亭創辦「台灣經濟日報社」,報導台北市民生經濟等相關的新聞。 <br>
<br>
<br>
說來諷刺,政府行政效率差,有時候不全然是壞事!剝皮寮老街之所以能夠完整保存,是歷史的幸運使然,而非政府的努力維護。日據後期,剝皮寮老街已被畫為老松國小校地。台灣光復後,這一都市計畫仍未改變。因此,老街的房子不再改建,老屋舊貌得以保存。如果當年政府行政效率高,在1970年代就徵收土地,發放補償金,進行拆除,改建為學校校舍。那麼,我們今日還能看到的剝皮寮老街應該已經煙消雲散,那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當然更不復存在。 <br>
<br>
<br>
▋順應民意 保存老街 <br>
<br>
<br>
1988年,台北市政府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剝皮寮才進行淨空,住戶遷離。因為政府行政效率的延宕,讓萬華地區的文史工作者有機會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不應拆除老屋,改建校舍。台北市政府終於順應民意,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畫,展開老街保存修復工程,耗時六年整修,於2009年8月完工開放。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並在老松國小旁成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並不時舉辦藝文活動,供民眾及學生參觀學習。 <br>
<br>
<br>
「艋舺」影片的大賣座,及時打響了剝皮寮的知名度。在廣州街和康定路的十字路口,「艋舺」影片中「太子幫」的大幅劇照,不少過往遊客抓起相機猛拍照; 穿過馬路對街,就是剝皮寮老街的建築,有「亭仔腳」(騎樓),但不開店;遊客走累了,想歇腳飲食,走過對街,就是一家家餐飲店,台灣小吃在這裡吃得到。 <br>
<br>
<br>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艋舺,如今因著剝皮寮老街的仍然存在,可以見證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璀璨年華! <b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北]艋舺剝皮寮 台北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