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大小腸超敏感,勿過度施壓


jnny66 2010-9-6 13:23

大小腸超敏感,勿過度施壓

在資訊公司擔任業務的林先生,個性要求完美,因為工作壓力大,飲食喝水也不正常,生活作息不定,加上邁入年終公司拚業績;最近他常常莫名就鬧肚子痛,明明沒有亂吃東西,不過下腹部就是沒來由的一陣絞痛,肚子脹得難受,讓他立刻到廁所報到,只不過就算在馬桶上待了半小時,卻還是沒個所以然,只能繼續忍受腹脹的折磨?剛開始林先生以為是吃壞肚子,腸胃出了問題,在家人建議下到醫院接受仔細的檢查,包括抽血、驗尿、糞便等理學及生化檢查,在都沒問題之後,醫師判定他罹患了現代人的文明病——「大腸急躁症」。 <br />
<br />
書田診所腸胃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像上述個案林先生這樣的情況,幾乎就可以判定為大腸急躁症。大腸急躁症者在生理結構上並無異常,只是大腸過度敏感,當接受到食物及壓力等刺激時反應過度,連帶大腸、小腸及胃都會出現症狀;使得腸道肌肉痙攣,通常之前就曾出現類似腹瀉或便秘症狀,在生活作息驟變或是感受壓力的時候,這些曾經出現過的症狀就會再次出現,有的人會出現腹痛,感覺飽脹感,有的人甚至還會腹瀉、便秘..等等。 <br />
<br />
升學學生為最大族群 <br />
<br />
大腸急躁症在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身上更為常見。王志堂表示,臨床最常聽到患者的敘述就是,有時每天上好幾次廁所,有時候拉肚子糞便稀軟,這都是因為大腸蠕動快速;也有人會抱怨因為腸胃道失去了正常蠕動功能,引起宿便導致便秘而無法順利排便,或是明明剛上完廁所,卻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這些都算是排泄不正常情況。 <br />
<br />
王志堂進一步解釋,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由自律神經主導,大腸急躁症的發生,通常和生活習慣以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在全世界人口中,至少占有1成到1成5的比例,正深受大腸急躁症困擾,換句話說,大約每10個人當中就有1位,比例相當高;而且是女性多於男性,約是2:1的比例狀況,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20歲到30歲之間是最好發的年齡,年輕人最常見,中年人次之;這些人通常個性容易緊張、容易感受壓力,從門診經驗顯示,年輕病患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br />
<br />
臨床上最常見的腸躁症族群為升學中的學生的年齡層。王志堂解釋,國、高中生可能因為課業升學壓力,加上面臨考試壓力,容易出現擔心、焦慮等不安的症狀;在長時間情緒焦慮、亢奮或壓力不正常、加上飲食與生活作息不規律的情況下,大腸急躁症就容易產生。這些症狀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嚴重可能影響學習效率;另外,上班族也常因為經濟、升遷等壓力,引發大腸異常收縮而造成腹痛、飽脹感,通常50歲過後的求診的比例才會降低。 <br />
<br />
改善生活習慣很重要<br />
<br />
王志堂指出,有經驗的胃腸科醫師通常可以藉由問診或觸診,確定典型的大腸急躁症患者;不過由於大腸急躁症的症狀和腸胃道疾病相當類似,都會出現腹脹、排便次數增加以及排便不完全的感覺。因此,診斷時必須先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王志堂建議民眾也可以透過簡單方式做自我判斷,在自我檢查時需注意上廁所會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或是有嚴重的體重減輕現象;若是有前述情形發生時,絕對不可以輕忽,因為很有可能不是大腸急躁症,而是其他病變產生。<br />
<br />
王志堂提醒,所謂的大腸急躁症,嚴格來說不應稱為病症,應該稱之為症候群,是因為工作或生活緊張、忙碌,加上壓力加諸,因而誘發之前可能原本就存在的症狀。就因為腸躁症的發生通常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治療腸躁症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始著手,第一要務通常從生活方式做調整,找出造成自身緊張的癥結,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活動時或吃什麼東西之後,不適症狀比較嚴重,加以避免之後再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習慣;不過生活習慣的大洗盤並不簡單,腸躁症改善的情況,也並非一蹴可幾,而應該是漸進緩慢的。 <br />
<br />
藥物配合療效加倍 <br />
<br />
在改善生活作息的過程中,同時必須配合藥物幫助緩和症狀,例如針對腹瀉患者,投以抗痙攣藥物,放鬆腸道的肌肉和解除痙攣;止瀉藥物則是減緩食物在腸中移動的速度;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能夠減輕病患的不適感;至於因為心理壓力造成的腸躁病徵者,醫師也會給予抗憂鬱劑,降低神經的敏感度。 <br />
<br />
有些醫師也嘗試配合心理治療,例如催眠或交談等方式,讓患者學習放鬆技巧;王志堂表示,不管減緩腸道收縮或是幫助排氣,都是希望讓腸躁症患者更舒適。 社會步調快速,每個人不可避免的暴露在緊張的環境中,有些人會借助運動、音樂或是藝術調劑獲得紓解。大腸急躁症也許不是致命的疾病,但是它發作起來,還真是痛苦得要人命。 <br />
<br />
因此,王志堂提醒,雖然腸躁症可能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但是民眾也不必因為一時的腸胃不適就過度恐慌;但若是排便不順症狀持續半年以上,就必須盡快就醫。 <br />
<br />
不過醫師強調,不論是飲食或藥物配合,都僅能減緩不適症狀,對於根治腸躁症截至目前為止,仍是不可能的,因為要戰勝這種完全後天性的疾病,病患個人自我的心理調適,還是最為重要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小腸超敏感,勿過度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