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Louissai 2010-9-1 01:06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執政官「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為了與已形成鼎足之勢的凱撒、龐培爭奪霸權,決定向東擴張勢力,率領7個軍團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東征安息(今伊朗東北)。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6000餘人拼死突圍。33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神祕地失蹤了。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br />
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 <br />
<br />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普布利烏斯率領的古羅馬第一軍團,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于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于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書中記,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雇傭軍,是由百餘名步兵組成的「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br />
<br />
漢代的「驪靬」縣 <br />
<br />
史學家認為,這支軍隊當屬卡爾萊戰役中潰退並失蹤17年的羅馬殘軍無疑。《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3年,陳湯收降驪靬人帶回中國,漢元帝下詔「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安置在番和縣南(今永昌縣)的照面山下,四年後,驪靬城堡出現在西漢版圖上。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驪靬」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1947年,英國著名的漢學家德效廉撰有《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明確提出: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靬」,後又改稱 「大秦」,《後漢書‧大秦》即以「大秦國一名黎鞬」起首。 <br />
<br />
考古發現 <br />
<br />
那麼,驪靬古城具體坐落在哪裏呢?經過多年考古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西漢所築驪靬古城位於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距縣城10餘公里。70年代時,這裏有一條寬約千米,高近10米的四方城池,後因村民造房取土,多數被毀。當地人在炸墻取土時還曾發現過近一小土車銅錢,可惜被當成廢品賣了。 <br />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髮,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br />
<br />
在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當地在開山採礦時發現了漢五銖錢,證實驪靬古城建於漢代無疑。 <br />
<br />
歐民特徵 <br />
   <br />
在驪靬城周圍的者來寨、杏花村、河灘村、焦家莊等幾個村落,至今還有一二十戶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徵:高鼻樑、深眼窩,藍眼珠,頭髮自然卷曲,鬍鬚、頭髮、汗毛均呈金黃色,身材魁偉粗壯,皮膚白皙。雖講漢語,但語音與當地漢人差異較大,卷舌音多,鼻音重等。這些村民被外人稱為「黃毛」。村民們講,祖先們傳說這裏曾住過「黃毛番子」,羅馬人的後代曾有家譜,可惜在後來破「四舊」時被付之一炬。 <br />
<br />
羅馬風俗 <br />
<br />
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以立牛公為主要特徵。每年立春時節,在牛公廟裏塑「春牛」,立春一到,卻將「春牛」抬到廟外打碎,以祈平安吉祥,糧畜豐產。放牧時,極好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法令其角鬥,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後發狂突奔吼叫,或拼死抵鬥,俗稱「瘋牛紮杠杠」。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