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營養品治療高膽固醇與膽道系統疾病 -----摘自《失傳營養學》


naoki232 2014-3-19 15:00

營養品治療高膽固醇與膽道系統疾病 -----摘自《失傳營養學》


營養品治療高膽固醇與膽道系統疾病 <br />
<br />
說去膽固醇,很多朋友很反感它,甚至談膽固醇色變。因為大家很明白膽固醇對我們的危害,膽固醇升高會導致我們的血管硬化,出現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其實膽固醇對您很重要,您根本離不開它。離開膽固醇,您會變得不男不女,因為膽固醇是生產性激素的原料。沒有膽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激素)也不能生產出來,因為膽固醇也是合成它的原料,您身上的每一個細胞的細胞膜上都有大量膽固醇,沒有膽固醇,您的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流動性都會出問題。膽固醇也是合成膽汁酸的原料,膽汁酸是膽汁里的主要成分,膽汁乳化脂肪的功能其實是膽汁中的膽汁酸的作用,是膽汁酸將我們吃進去的腸道中的脂肪變成極小的脂肪粒,促進脂肪消化。膽固醇有這麽多重要的功能,為什麽大家會討厭它,害怕它呢?因為膽固醇升高會導致血管硬化,進一步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發生。<br />
<br />
醫生很明白血中膽固醇升高對人體的危害,所以一看到膽固醇高的患者,就會告訴他不要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如雞蛋、動物內臟和大多數海產品等等高膽固醇食品全部被封殺。我們一定要懂一個道理,錯誤的觀點和正確的知識點都會傳播出去,但一個錯誤的觀點傳播出去會害人無數,而一個正確的知識點傳播出去會救人無數。比如說,您膽固醇高跟人家雞蛋有什麽關系?雞蛋在中華民族的種族延續中曾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國以前是一個農業國家,畜牧業不發達,絕大多數地方的人以雞蛋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以前哪個人懷孕了要生孩子了,看到的最多的景象就是親戚朋友拎著一籃子一籃子的雞蛋送給她吃,生完孩子也是吃雞蛋增加營養,孩子加輔食也是先從給雞蛋黃開始,您說雞蛋是不是承擔起了幫助中華民族種族延續的重任?以前吃雞蛋膽固醇不高,現在吃雞蛋膽固醇就高了,雞還是那個雞,蛋還是那個蛋,您說膽固醇高是您自己的事還是人家雞蛋的事?<br />
<br />
其實人體每天的膽固醇有2/3以上由肝臟自己合成,我估計這是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措施,因為膽固醇對我們太重要了,身體擔心不能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膽固醇。而只有近1/3的膽固醇由食物中來,並且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越少,肝合成膽固醇的功能越活躍。從生活中一些人的結果表現就可以看出膽固醇高的原因。生活中,一些人不吃這不吃那,怕膽固醇高,結果他的膽固醇比誰都高。一些人不愛吃肉、蛋、奶等等這些膽固醇高的食物,只吃一些素食,把自己搞得很瘦很瘦,但膽固醇卻奇高。我常說這些人最冤,又沒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怎麽就高了呢?原因很簡單,長期慢性蛋白質缺乏會導致肝臟的功能嚴重受損。一方面食物中膽固醇含量少導致肝自身合成膽固醇的能力長期處於旺盛狀態;另一方面,由於營養素長期缺乏,尤其是以蛋白質為主多種營養素的長期缺乏,導致膽固醇排泄不利,使得大量膽固醇在體內囤積,導致血中膽固醇升高。<br />
<br />
體內膽固醇的排泄只有一個途徑,就是溶在膽汁中,從膽道排泄,通過膽道進入腸道,進而排出體外。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度與膽汁中卵磷脂的含量直接有關。也就是說,膽汁中卵磷脂的含量越高,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度就越高,膽固醇排泄得越多。卵磷脂由肝臟合成,因為合成卵磷脂需要蛋白質。維生素B、鎂、膽堿、肌醇等很多種營養素。當營養素缺乏時,肝功能受損,卵磷脂生成減少,卵磷脂在膽汁中的比例就會減少,這樣會造成兩個結果,一方面膽固醇積存在體內,排泄不出來,造成膽固醇升高;另一方面膽汁中的膽固醇不穩定,容易從膽汁中析出形成結石。而且卵磷脂在膽汁中的含量降低,也導致膽汁的刺激性增強,使膽道和膽囊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膽道系統的病變都是肝不好造成的。要想治好膽道系統的病,從護肝入手,通過營養素護肝,讓膽汁中各成分比例合理化,膽道的問題會自然而然地解決。甚至一些結石都會通過這種方式溶解掉。<br />
講到這里就很有意思了,前面講的心腦血管疾病和膽道系統疾病原來是一個病,都是肝病。因為肝臟生產的以卵磷脂為代表的“清潔隊”少了,導致血管系統出現堵塞,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還是因為肝臟的卵磷脂合成減少,導致膽結石和膽囊炎等各種膽道系統疾病的發生。<br />
<br />
在臨床上我們會看到大量這樣的例子,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膽道系統往往也不好,而膽道系統有問題的人,他的心腦血管也不會太輕松。似乎看到的最多見的膽道系統有問題的人有三種,長期低蛋白飲食的人(即不愛吃肉、蛋、奶的人),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和肥胖的人。您想想這三種人哪個不是肝臟功能嚴重受損的?哪個不是心腦血管很早就出問題的?<br />
<br />
-----摘自《失傳營養學》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營養品治療高膽固醇與膽道系統疾病 -----摘自《失傳營養學》